咳两个月、气喘吁吁当感冒? 其实是气喘找上门

气喘患者担心吸入性类固醇会有发胖、伤肾副作用,其实是误解,资料照。(图/记者严云岑摄)

记者洪巧蓝台北报导

咳嗽咳不停可别轻忽!一名43岁女性连续两个月有慢性咳嗽症状,一度以为是感冒,吃了诊所开的药物也好转,但没多久又开始咳,到最后呼吸状态异常,一快走就胸闷,上班不过爬到二楼也气喘吁吁,最后确疹为气喘。医师表示,因此民众如有咳嗽超过三周,或有胸闷、喘鸣、呼吸困难等现象建议就医检查,避免延误治疗。

台大医院胸腔主治医师古世基表示,气喘常好发于有过敏体质身上,患者通常从小就对特定物质有过敏症状,之后可能因感冒引起呼吸道感染,或因经常接触过敏原,使呼吸道发炎反应越来越严重,导致急性症状变为慢性表现,最终演变为气喘。

气喘症状因人而异,临床诊断也相对困难,古世基表示,一般而言若咳嗽超过3周,或有胸闷、喘鸣、呼吸困难等现象,就应尽速就医接受检查,避免气喘延误治疗,导致急性发作危机

古世基表示,气喘主要治疗药物为吸入型类固醇合并支气管扩张剂。吸入型类固醇为控制病情主角,患者需每天规律使用,以消除过敏性发炎反应,降低支气管的高敏感性,从根本上进行长期治疗;短效支气管扩张剂则为缓解用药,除了用于症状发生时应急治标,患者也可于高负荷运动前15分钟,先行使用以预防发作。

然而国内气喘患者控制良好的比例不高,还不到一成,古世基分析,主要是用药规律性、吸入器正确用法以及是否有共病现象,均是影响气喘控制的重要因素。其中,许多患者因对「吸入型类固醇」抱有误解,担心会有增胖、伤肾等副作用,而常自行停药。其实不同于口服类固醇作用全身,吸入型类固醇药物仅作用于肺部,且含量低,副作用少,是安全性高且具效用的抗发炎药物。

有些人还会把短效支气管扩张器当作吸入性类固醇的替代用药,古世基说,缓解用药当作控制用药使用,呼吸道发炎未得到控制,将导致急性发作机率提高,甚而有致命危机。之后若演变为严重气喘,更须用高剂量的口服或注射型类固醇,才能控制病情,加速面临原本不希望有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