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新视野-农牧产业的气候调适与社会安全

在气候变迁压力下,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与农牧产业规模对应调适的方向不可忽视。图/本报资料照片

今年9月日本面临了30年来,最严重的稻米短缺,甚至限制民众买米的数量。这与日本的粮食生产政策有关,但同时天灾带来的灾损,也增加政府调控产量的困难。台湾也同样必须面对气候变迁带来的灾害,那我们的农业可以怎么办?

今年5月政府发布《国家气候变迁科学报告》盘点台湾的气候现况、推估未来持续变迁下可能面对的气候风险,并提出调适策略,报告也提出农牧业生产的影响性评估及对策探讨。从日本的案例来看,在气候变迁压力下,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与农牧产业规模对应调适的方向不可忽视。

在这份报告中定义「粮食安全」是指「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均能实质且有效地获得充分、安全且营养的粮食,以达符合其饮食及粮食偏好之活力健康生活。」因此在计算时,使用热量为基础计算综合粮食自给率。

■单以热量计算综合粮食自给率,无法充分反映国人需求

这个计算方式,单纯以不同种类粮食来源换算热量作为评估基准,虽有简易方便评估的优势,恐无法真实符合国民之充分、安全、营养、及活力健康之需求。近年也有趋势透过综合营养成份公式,如平均营养充足率(mean adequacy ratio)以重要营养成份的摄取计算粮食自给率与粮食安全之确保水准,补足目前热量计算模式不足之处。

我国已长期调查国民营养与健康情况,可应用这些资料更准确评估台湾的粮食安全供应量。这些资料包含我国卫生主管单位基于国人健康需求建立的每日饮食指南,并据以分析国人饮食习惯中,食物原料消费程度。

以此为基础,国民健康署所分析的国民营养健康状况变迁调查,更具体说明台湾人民在各类粮食消费上,各种食物种类满足健康需求的程度是否存在缺乏、或过量的情况。准确估算粮食安全供应量后,我们才能进一步分析本土农牧产业供应之自给率是否满足需求,以及在未来生产管理上对应气候变迁之压力时,应调适之目标为何、应持续推进之生产效率为何。

若单纯仍以食物综合热量做为粮食供应与安全性之评估基础,则可能产生相当程度的落差而不易做为研拟相关调适策略之参考。举例来说,对于肉品的消费需求就同时涉及粮食自给率与健康饮食两个层面的问题。

在粮食自给率部分,气候变迁报告指出,台湾粮食自给率低至31%的主因是近年粮食作物依赖进口如玉米、小麦、黄豆等,同时部分耕地转作非粮食经济作物所致。畜牧业生产所需的饲料更是进口粮食的大型消耗来源,因此报告从热量的角度,认为国人畜产品特别是肉品部分已消费过量,应缩减肉类生产以减少进口粮食作物份额。

然而,报告内容并未计算国人健康饮食需求下,肉品实际所需量与生产规模,依据国健署的调查,台湾社会目前豆鱼肉蛋类消费确实高于健康指引约1.4倍,然而乳品消费仅止于健康需求的1/3,致使蛋白质摄取仍未尽理想。在此现实情况下若考量本土畜产品自给率,则肉与蛋的生产或有调降空间,但乳品供应则存在明显不足的情况。

■农牧业面临多重挑战,应推动国家整合型政策因应

若将考量近年台湾总体肉类自给率正逐年下降,鸡蛋生产时而难以满足本土需求,酪农业则始终产能不足无法满足国人健康需求,使台湾本土畜牧产业可策略性调降生产规模,转以本土粮食作物取代饮食供应的弹性空间缩减。另一方面,尽管台湾畜牧产业仰赖进口饲料难以提升粮食自给率,但本土畜产品生产与供应的总碳排放成本,即便估算时纳入进口饲料,仍明显低于进口畜产品所产生的巨大贸易运输碳排放规模,更遑论粮食自主生产的国家安全效益。

台湾畜牧产业同时面临气候变迁对生产效率带来的压力与挑战,以及国家粮食安全供应的需求,未来策略发展上需要的不只是农牧产业政策的调适,更牵涉社会营养健康需求、原物料进出口与本土相关产业扶持、国土分配与利用与永续环境利用等跨领域协调,透过推动国家整合型政策来确保台湾在气候变迁、地缘政治风险等多重压力共同作用下的粮食安全与产业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