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史话-朝廷惧英、法 陈愤而辞官护主权

在香港举行的一场「林则徐与鸦片战争」展览。(新华社资料照片)

陈星聚的坚持得不到朝廷的支持,他感触良深,认为若答允外人在此设砲台,对不起国家民族,然国事沈重,非他一人可挽,他官微言轻,既不能获朝廷支持,又不愿做出有违国家利益之事,最后只好愤而辞官,以示自己维护国家之决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最是耗费时间,非经长时期不为功,陈星聚虽然还未能亲见他所播下的教育成果,但一年后他离开建安县时,建安县已经处处弦歌不辍。陈星聚虽然到任时间很短,但他深知上行下效,德风草偃,所以他努力推展文教,仅一年,就成效卓着。其他的施政尚不及大展身手,朝廷在第二年(同治七年,西元1868年)又将他调为闽县县令

积案重审 百姓冤屈昭雪

清朝时期的闽县,民国以后已与侯官县合并,称为闽侯县,邻近福建省会福州市,隶属福建市管辖。闽县的前任县令政绩极差,不但积案盈牍,即使审理过的案件,也常常误判误审,致使公理不彰,是非不明,百姓含冤负屈,抱怨喋喋,清廷或许欲藉陈星聚勤政积极的特点,整治补救前任的施政缺失,安抚百姓,故急将在建安县仅上任一年的陈星聚调至闽县。

陈星聚果然不负朝廷重望,上任后,首先重检旧案,将有疑虑或冤情案子明察暗访,使得百姓之冤屈得以昭雪,误审之判决能够平反,并将积累在堂的案子加速审理,让大小官司都得到妥善的判决与处置,陈星聚的表现,深孚百姓众望,而他明快与细心的秉公处理各种官司纠纷,获得百姓的赞誉,因此民间奔相走告,称他为「青天」。陈星聚的风评与政绩,很快就传到钦差大臣沈葆桢的耳中,沈葆桢推许他为「纯儒循吏」以资鼓励。陈星聚至闽县未久,英、法两国看中闽县的川石岛,因其地处闽江入海口,背江面海,战略地位重要,所以要求中国让他们在川石岛构筑砲台,陈星聚认为川石岛内扼闽江,外控大海,如果让英、法在此设砲台,不但让外人扼住闽省咽喉,同时内、外海路贸易将全会受其胁制,做为地方父母官,他期期以为不可。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又历经咸丰年间的两次英法联军,深知英、法武力锐不可挡,且太平天国期间,湘军能够平乱,也多赖英、法的帮忙,此时又正逢中国的自强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同治三年(1864)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设江南机器制造局,附设译书局,同治五年(1866)左宗棠在福州设造船厂,还附设了船政学校,这些都需要英、法等国的协助,因此虽然陈星聚大声疾呼,大力反对,朝廷权衡轻重,却不敢跟英、法提出交涉。

中国自古以来在东亚地区常居朝贡制度的盟主地位,自居为天朝,看待四邻都是蛮夷之邦,素来只有抚夷与剿夷两种心态,并无外交的概念与专业,及至十九世纪中期,与西方列强接触后,常在外交上吃亏,这一方面是我们自己的外交知识不足,我们常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当放弃者,此时的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时往往只考虑勿激怒列强,却忽略了保护自己的权益据理力争。陈星聚的坚持得不到朝廷的支持,他感触良深,认为若答允外人在此设砲台,对不起国家民族,然国事之沈重,非他一人可挽,他官微言轻,既不能获朝廷支持,又不愿做出有违国家利益之事,最后只好愤而辞官,以示自己维护国家之决心。由此,可见陈星聚绝非好官我自为之,只求利己之人,他秉持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情怀与风骨,为官是为天下人计利,为国家尽忠,但凡与这些价值有违,宁愿去职,亦不为懦弱之官。

陈星聚挂冠求去,但朝廷却不愿失去这样一位勇于任事的好官,所以采取了折衷之法,就是将陈星聚调离闽县,同治八年(1869)七月,陈星聚奉旨「着以同知直隶州回任候升」,九月初一被藩台委署为福建兴化府仙游县知县,十月到任视事

仙游县位于福建省东部的沿海地区,因为地处偏远,民风素来剽悍,但凡有所争执,百姓常以械斗方式解决,此种械斗方式经常结朋拉党,以致于械斗一起,往往发生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耕稼俱毁的情事,那情形,很类似台湾早年的漳、泉械斗。

陈星聚到任后,特别针对械斗问题,全力疏通协调,努力斡旋械斗双方,调和歧见,苦口婆心的劝戒百姓,晓谕械斗之不智,为其陈述剖析利害,劝双方和好释嫌。此外,仙游县百姓还特别喜爱兴讼,互相看不顺眼的小怨或是口角之事便对簿公堂,常有百姓为打官司而致倾家荡产。陈星聚为化解纷争,避免无谓官司,亲赴乡里,排纷解难,当场判是断非,劝导百姓莫动辄兴讼,应当互相敬重,互相扶持,同时鼓励他们送子弟入学读书,学习礼仪,敦亲睦邻。陈星聚的长子陈琢之在《行述》中回忆道:「(仙游)县俗素好兴讼,动辄械斗,先严亲赴各乡委婉劝导,所至乡之父老子弟环向而立,亲如家人。谕以读书力田之乐,为编〈八戒十劝〉诸歌,令相传诵,民间感激有流涕者。」陈星聚体认到要改变民俗习性,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必须要从思想上先行教化,所以将为人处事、忠孝礼义等基本精神编在劝世歌中,教导目不识丁的百姓传颂,透过通俗易懂的歌词,将孝悌勤俭等美德深植人心,从而改变行为,以收教化之功,许多人大为感动,并逐渐改掉械斗、兴讼等诸多恶习,从此境内大治

清赋还地 整饬吏治

第二年,陈星聚奉巡抚之命为甘肃筹饷。咸丰、同治两朝,中国接连为三大内乱所扰,分别是太平天国、捻乱与回乱。自鸦片战争以来,多次的对外赔款,加上内乱频仍,推展自强运动又花费甚钜,国家财政早已不堪负荷,此时左宗棠在甘陕一带平回乱,还有日后远征新疆,军费多赖沿海各省的协济,东南沿海四省早已五口通商,较诸内陆省份,利源自是较为充足。陈星聚认真的为甘肃筹饷,因功被奏请赏花翎。花翎是一种装饰在官帽上用来标帜官阶品级的羽饰,一般是用孔雀尾羽制成,饰于冠后,花翎上会有像眼睛形状的纹路,称为翎眼,有一眼至三眼之别,以翎眼多者为贵,赏戴花翎是清朝常见的一种嘉奖方式,换言之,朝廷对于他大力的为甘肃筹饷给予高度肯定。(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