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事务间的理想与现实

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复旦大学出席《主席与青年有约》。(图/记者张一中摄)

作者刘性仁

日前适逢1993年辜汪会谈22周年,马英九提出相关谈话细数九二共识的缘由与价值,除了表明马政府的两岸态度,宣示「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之一个中国原则外,并对外界许多关于九二共识的替代说法,表达一定的态度及观点;诸如对于民进党英文主席竞选时提出的「台湾共识」及「和而不同、和而求同」主张谢长廷先生提出的宪法共识、宪法一中或宪法各表等,认为这些主张都无法同时获得台湾社会大陆方面的认同,也无法取代「九二共识」;诚然九二共识已经变成两岸共同政治基础,既是国民党执政与民进党执政的差别,也是理想现实间妥协之勉为其难的产物,它虽有局限性难以突破与超越,但却是两岸互信中所仅存的少数共识,因此这唤起我们思考,两岸事务间始终存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柯文哲所提出的「一五观点」,主张尊重两岸过去已经签署协议和互动历史,以四个互相原则,促进交流、增加善意,让两岸人民去追求更美好的共同未来;到民进党蔡英文主席主张「维持两岸现状」,并表达未来如果重返执政,将依据监督条例逐案检视两岸协议、继续协商立场。显然无论是柯文哲或是蔡英文,面对现实,但又不愿意放弃理想,讲出一些不清不楚或是未完成及未讲完的论述,比起九二共识,一五观点及维持两岸现状要显得更为模糊与暧昧,一切认定来自于中国大陆的主观认知与想像空间。

很遗憾,受限于台湾政治环境与社会氛围,使两岸都产生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大陆当局的主张与对台政策十分清晰,底线都摆在那里;台湾方面的接受程度与大陆政策,也有一定程度的明确性抽象性,两岸双方始终面临到各自表述的状态,也难有政治交集;正是因为正视现实,使现实与两岸理想始终无法契合。

平心而论,外界对于马政府的两岸政策都有不同的意见,正是因为这种歧异,突显出现阶段两岸间的矛盾与不得不的妥协,马英九谈话中对于问题核心:关于中华民国的政治定位与一中问题,对于维持两岸现状的现状究竟是什么?是不是目前九二共识之下的两岸和平发展?如何维持这个现状?使两岸当局都能勉为接受,找寻理想与现实间的平衡点:这些问题显然所有关心两岸发展者,都有义务去寻找两岸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平衡点。

两岸争来争去,台湾朝野吵来吵去,始终围绕着这些难以解决的核心问题打转;不可否认,九二共识确实可以为两岸带来各种和平红利,台湾多数民意对此可以勉为接受;大陆当局对于九二共识中的一个中国有坚持,内涵亦有一定的界定国际社会对其认为是维护区域和平有帮助。至于除了九二共识外,两岸间其他选项及方案都缺乏具体内涵与可操作性,难以获得台湾、大陆及美国等各方的认同与信赖,显然维护两岸和平繁荣的关键,目前仍停留在九二共识,我们绕了那么多年,始终无法跨越理想与现实间的那条鸿沟

那么,对于未来,面对理想与现实,国民党面对的不只是历史保卫战,更是两岸关系主张的坚定维护;回顾马政府执政岁月,透过两岸制度化协商,两岸签署21项攸关民生的协议,这些协议巩固两岸和平发展,并奠定坚实基础;其内容范围涵盖三通直航、陆客来台、食品安全、医药卫生、共打犯罪、经济合作等各项领域。两岸双方更透过主管两岸事务的部会首长直接会面,把问题谈开、谈清楚,主管者亲身感受两岸民意,使有助于双方互动的正常化。马政府的一切始终都是围绕着九二共识。

如今九二共识面临存续的保卫战,在即将失去之际才知道他的可贵,才彰显出它的价值,才显现出两岸实际政治与理想构建的落差与矛盾;马政府即将画下句点,所剩日子无几,但两岸关系中就要维系下去,两岸故事还要继续写下去,民众要求发展求生存;无论国民党的传承是谁,无论大陆当局如何解读与看待,对台湾整体发展来说,展望未来,两岸仍应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持续巩固两岸互信,追求民众福祉

为了深化及巩固两岸和平,马英九清楚表达在任内尚有三项工作要积极推动,包括第一,签署ECFA货贸协议,让ECFA有完整的功能;第二,实现两岸两会互设办事机构,以服务两岸民众;以及第三,在国际间参与跨太平洋伙伴协定(TPP)与区域全面伙伴协定(RECP)的协商,以及在尊严与平等的条件下参加亚投行(AIIB)等多边区域经济组织。这些工作,当然免不了台湾在野党的反对与杯葛,也无法忽略大陆当局对其存有的疑虑及不同意见,但无论如何最起码马政府把话讲清楚说明白,是一个负责任的态度。

职是之故,我们常常深陷理想的想像情境中,而忽略现实的可操作性及残忍性;或是我们太过于强调现实性及利益性,而放弃一些浪漫的理想追求;两岸关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一个新理论或论述的构建并不容易,但要破坏却是轻而易举,眼前大家太多是检讨对方,却少有反省自己的机会,面对辜汪会谈22周年,恐怕更多的是反省与无奈,更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少数成果,持续两岸和平发展、巩固两岸协商基础以及擘划两岸发展愿景是对于未来努力的目标,也是我们的期盼。

●作者刘性仁,北市,博,中国五权宪法学会成员。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讨论与声音,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