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经典/从东海大学教堂到罗浮宫金字塔 建筑师贝聿铭写完传奇人生

国际著名的建筑贝聿铭(Ieoh Ming Pei)一生留下不少作品。(图/美联社

记者蔡惠如/综合报导

贝聿铭三子贝礼中,在5/17向美媒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表示,贝聿铭在当天凌晨过世,享年102岁,他是华人知名度最高的建筑师,从1967年落成的科罗拉多州国家大气研究中心被普遍认可之后,开启了他至今的传奇生涯

贝聿铭最后的作品是2008年落成的卡达杜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当时他已经高龄91岁,之后便封刀退隐,然而他作品人持续提醒世人这位建筑师的成就,最著名的作品便是位于法国罗浮宫广场玻璃金字塔

▲建筑师贝聿铭普遍获得国际认可。(图/美联社)

与自然融合,开启国际知名度在他的创作生涯中,不得不先提到科罗拉多州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它位于该州博尔德市郊的一处台地,周边都是原始风景,且没有道路通行,在当时有预算的考量下,贝聿铭以精准控制建筑费用的理由出线

经过反复的讨论后,贝聿铭决定此建筑不跟自然抗争,而是「与自然融合」,据悉他曾携带睡袋到台地过夜,并考察附近印地安人遗址的建筑构造,让贝氏领悟出建筑色彩与环境融合、步道绕树而行、建筑物占比须极小来考量。

他采用直角十字的个别小型建筑,并用廊道进行串连,让科学家在行经廊道时,也能体会自然风光,红土般的外型则让它隐身在自然中,该作品让他在国际上开启新的知名度,随后便有更多公共建筑案子,更加奠定他国际大师的地位。

▲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图/美联社)

无惧争议,在巴黎盖金字塔在法国总统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的委托下,贝聿铭在1984年接下巴黎罗浮宫主庭院拿破仑庭院」的改造计划,当时密特朗的主要目标是要让罗浮宫「现代化而成为真正的美术馆」。

贝氏提出建造玻璃金字塔的设计,他的设计概念源于「光线」,不想触及本身的建筑,而是使用一个立体的装置,引入自然光线到罗浮宫的地下空间,之所以选择三角形,是因为其形状是最节省空间的,此外也是让光线变换最多的设计。

▲罗浮宫玻璃金字塔让地下变得明亮,从下往上能欣赏巴黎天光,而透过现代设计看到的罗浮宫,更有穿越古今的味道。(图/路透社

好不容易说服了古迹委员会的官员们,但消息经媒体一批露,之后要面对的则是法国人排山倒海的敌意,认为此举会毁了800年历史的罗浮宫建筑,变成两边不讨好的设计,群起抗议。最后由密特朗透过电视台表示:「把卢浮宫神圣化到不能加进任何新艺术元素的说法,简直不可理喻。」并使用实际大小模型放在罗浮宫4天,让民众真实体认其改造状况,反对声浪才慢慢平息

如今金字塔设计本身成为地标,它不但让罗浮宫的地下室更加明亮,透过玻璃折射出的光线,也让博物馆更加动人美丽,是现代与古典融合的最佳范例

▲罗浮宫玻璃金字塔现已成巴黎地标。(图/路透社)

台湾东海大学教堂,最近的大师作台湾也有贝氏的作品,便是东海大学的基督新教礼拜堂路思义教堂」,为著名台湾建筑师陈其宽与美国华裔建筑师贝聿铭之作,在1963年落成,现已被文化部公告为国定古迹。

▲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已升格为国定古迹。(图/文化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