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食大甲-先民的小镇妈祖酥饼

酥饼」原为大甲地区的订婚喜饼,如果问起大甲当地人:「订婚与拜妈祖用酥饼的习俗是从何而来?」多人回答:「咦?这是既有的习俗,并不知道源由耶。」

认识大甲小镇,要先确定「大甲火车站」位置,出了车站,笔直的正前方「蒋公路」是座标X轴线(Y轴线就是顺天路,搞清楚就不会迷路)。话说蒋公路是为纪念郑成功部将蒋毅庵而命名,2004年立法委员选举期间,曾发生台联候选人误以为路名是纪念蒋中正,强烈要求更名为「妈祖路」乌龙事件。顺着路往西,会看到大名鼎鼎的「镇澜宫妈祖庙的侧面,难怪好事者要改名为妈祖路。

早年此地是平埔族卡斯族(Taokas)的大本营汉人陆续迁移到这里,习惯以「道卡斯」来称呼本地,闽南语「大甲」便是由这译音而来。汉人移入时间,约是永历二十三年,1669年,明郑部将刘国轩派遣副将驻守大甲铁砧山实施屯垦。今大甲国中附近之「营盘口」及铁砧山之剑井」,即为当时屯垦留下来的遗迹,国姓庙即建于此时。镇澜宫(大甲妈)则于雍正年间开始有了香火,乾隆卅五年,1770年改建,始称天后宫,后来以妈祖能「镇海安澜」改称镇澜宫。(位于顺天路158号)

位于文武路116号的「文昌祠」(小镇的重要古迹),这是光绪年间所建立「义塾」建筑,位于道光年间的「大甲城」西门(又称观海门)的「旧大甲街」西侧。说说当年大甲城,应该说是个土堡,不过四座城门俱全,城内主要市街呈现十字型,其南北大道即是今天的顺天路,当时称为「大街」,城内市街中心点,即是镇澜宫,座东朝西,那是妈祖眷顾的大海方向。

妈祖庙周边有甚多小吃香客多,食客众,我也来凑热闹。官方旅游指南声称「大甲三宝」:大甲妈祖、大甲帽席、大甲奶油酥饼。酥饼?我打开史料研究酥饼的故事:

大甲小镇以「裕珍馨」、「明香珍」等为当地知名奶油酥业者。「酥饼」原为大甲地区的订婚喜饼,早期以「猪油」制成,现在多改为奶油。如果,问起大甲当地人:「订婚与拜妈祖用酥饼的习俗是从何而来?」多人回答:「咦?这是既有的习俗,并不知道源由耶。」

这个关联,从先民渡过「黑水沟」的时代说起,以木船航渡台湾海峡的危险层度,有俗语:「十去,六死、三留、一回头」为证,所以,战战兢兢的先民为了求心安渡海之前,人们就会带着「闽式烧饼」去拜妈祖、求妈祖保佑一帆风顺,行舟平安。这些祭品,在航程途中成了抚慰的粮食,「拜酥饼有庇佑、吃酥饼保平安」。

所谓「闽式烧饼」,就是异于北方烧饼(饼皮上多有芝麻)的「甜味薄饼」,人们以猪油加面粉做成油酥皮,包入麦芽糖当是内馅,再经过烘烤而成的多层次(因为面皮经过多次折叠所致)薄饼,口感软酥松脆,即使放凉了也不会变硬韧。而这闽式烧饼就是酥饼的前身,有了平安、祝福的含意,于是成了「台中海线的乡镇们」的吉祥传统点心,甚至成为指定的订婚喜饼选项。当时的婚嫁习俗,订婚时,男方通常都必须送给女方「酥饼与肉饼汉饼,南部人称之大饼)」,女方将收到的酥饼祭拜神明、禀报祖先,再分赠给亲戚好友飨食,接受祝福。这是大甲小镇美丽的温暖习俗,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