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学者: 欧式大国联美抗中平衡术逻辑与风险

大陆学者欧式大国联美抗中平衡术逻辑风险。图为2020年9月1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左上)在北京与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总理梅克尔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视频会议。(新华社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8日在陆媒环球时报撰文指出,「拜登效应」在欧洲持续发酵:先是欧盟放出风来,准备与美国讨论一个「新跨大西洋议程」并「协调对华立场」;并非巧合的是,北约几乎在同时也重点讨论了「中国带来的重大挑战」。欧洲似乎正在积极主动地向华盛顿示好并寻求「对华共识」,甚至英法还计划将军事力量存在向亚太延伸。这是否意味着,欧美已经迅速合流并做好了联手应对中国的准备?

崔洪建表示,欧洲深谙「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要想让「新跨大西洋议程」获得美国的积极回应,就必须从痒处下手。在做出即便拜登上台中美竞争也难转圜的判断后,要在中美之间插上一脚、同时向中美提高身价就成了欧洲的主要策略。

文章称,欧洲首先想做的,是和美国统一对中国的「认识」,用它自己提出的中国是「谈判伙伴经济竞争者系统性对手」的定位影响美国,希望将它提升塑造为欧美对华的「共同认知」;其次是藉欧美「共同价值观」搞事,将中美竞争意象化为「民主同盟与专制主义」之间的斗争,这成为贯穿欧盟文件和北约报告的主线,也是欧美能形成某种「对华共识」的政治基础。

崔洪建认为,欧洲更想做的,是以应对「中国挑战」为要胁,让美国在「回归多边体系」「重担领导责任」的过程中,为欧洲减少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巩固欧洲的竞争力优势、为欧洲提供安全保护以及为补偿欧洲在中美竞争中的损失继续出钱出力,因此从贸易、关税、5G、6G、数字、碳税到关键设施和人工智慧,从「限制中国影响」到「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欧盟和北约一口气开出了一长串要价,以此作为和美国协调对华政策前提条件

文章强调,如果没有「中国因素」,做惯了大哥的美国很难接受欧盟要求它「统一认识」、承担责任和付出代价的合作条件,很难放任北约中的欧洲盟国继续逃避安全责任。但有了「中国挑战」,欧洲的这些要价就有了和美国「共同应对挑战」的「正当理由」,欧盟可以继续依托美国的经济科技体系,北约不合时宜的生存续命也才有了动力和目标。

崔洪建表示,年初暴发的疫情和岁尾收官的美国大选,成为欧洲调校国际定位、转变外交姿态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对拜登及其政策变化近乎偏执的期待下,欧洲会不惜以暂时或局部牺牲中欧合作的利益为诱饵,来向华盛顿示好。如果拜登对欧洲的殷勤投桃报李,在未来中美欧三角的复杂博弈中,欧洲会在政治、外交等领域向美国倾斜。

文章指,但欧洲自身的问题和欧美之间的心病,不是靠渲染「中国挑战」就能解决的。在热闹的政治炒作和外交互动后,留给欧美关系的最大障碍、双方「对华共识」的最大考验,是比欧洲抛给美国要价单更长的问题清单:经贸摩擦、数字税、碳关税、长臂管辖、北约军费土耳其问题、伊核协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