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学者:疫情危机呼唤经济学脱胎换骨

大陆学者指出,疫情危机呼唤经济学脱胎换骨。图为今年6月,大陆检测人员正在从仪器中取出经过干灭活的核酸检测样本。(中新社

大陆复旦大学教授周文13日在陆媒环球时报撰文指出,20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授予美国史丹佛大学两位教授保罗·米尔格罗姆罗伯特·威尔逊。两位得主不仅阐明了拍卖工作如何运作竞标者以特定方式行事原因,而且利用他们的理论,发明了一种针对商品服务的新型拍卖形式

文章指出,面对2020年的各种「黑天鹅事件,经济复苏的乏力,我们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经济学。尽管各种经济学理论五花八门,但其中不少就像此次获得诺奖的「用于改进拍卖理论和新拍卖形式」成果一样,成为脱离大众经济生活实践的精巧摆设。这不是诺奖出了问题,而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出了问题。应看到,中国抗疫的实践以及经济快速复苏的经验,都是经济学研究的极好素材

新冠疫情大考给西方主流经济学带来巨大冲击包括:

首先是颠覆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预期理论。疫情持续至今,更可能需要改变的是对抗疫的一个经济学理解。疫情已进入「新常态」,只有预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会自救。因此,对于企业来讲,要寻找和确立新的市场定位和新的产业开拓,主动而为,积极拓展疫后发展的创新思路,实现浴火重生。

其次是颠覆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重心一直在研究资源稀缺性上,强调经济人的自利性,实现效率最大化。其实资源永远是稀缺的,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稀缺性资源面前如何协同个人利益社会利益。因此,在灾难面前,开展全球合作至关重要。

再次是颠覆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核心。这次疫情,让更多人看到,只有政府有为,市场才能更有效。政府不但要担当领导者组织者协调者,更要主动缓解企业困难,给予必要纾困援助,千方百计支援企业进行疫后的结构性调整和重要创新举措。

最后是颠覆了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制度因素外生变数的假定。抗疫实践证明,一个好的制度更有助于稳定大局、安定人心,有助于人们从容应对挑战、化险为夷。重视经济学的制度研究应成为今后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文章强调,今天拯救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出路同样需要构建经济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因为只有各国政府齐心协力携手合作,才能勾勒出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发展愿景:推动经济更加稳健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为应对下一轮疫情大流行做出更好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