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10個人就有1位糖尿病患者 調節血糖穩定 就不怕併發症來襲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88期

【文 郭岳潭】

一名50多岁中年男性,2个月内体重莫名下降十几公斤,平时经常感到口渴,并且伴随喝多、尿多等症状,惊觉身体不对劲,赶紧到医院检查,结果抽血报告显示,血糖高达200 mg/dL、糖化血色素达10.8%,确诊罹患了糖尿病。

医师立即与这名男子讨论病况,强烈建议先接受注射胰岛素治疗,并学习使用血糖机,来检测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严格监控并记录血糖值;经过3个月的积极治疗,改以口服降血糖药物一段时间,空腹血糖下降至100~120mg/dL、糖化血色素6.5%,不用继续用药控制血糖,终于可摆脱糖尿病了。

全台256万人有糖尿病,呈缓慢增加趋势

根据国民健康署2017~2020年「国民营养健康状况变迁调查」结果显示,18岁以上国人的糖尿病盛行率达12%,男女比例各为11.4%及8.9%。另外,根据健保署最新统计,2022年国人罹患糖尿病人数高达256万8409人,正式突破250万人大关。

各年龄层的糖尿病盛行率,19~64岁成人男性有略高于女性的现象,19~44岁及45~64岁男性分别为4.0%及15.6%,女性则分别为1.6%及9.9%;65~74岁及75岁以上男性分别为23.9%及27.8%,女性则分别为23.1%及31.4%,显示年龄越高,糖尿病盛行率也越高,65岁以上糖尿病患者约占50%。

国人糖尿病历年盛行率,也呈现缓慢上升趋势。2013~2020年期间的「国民营养健康状况变迁调查」结果显示,18岁以上男性糖尿病盛行率从11.2%上升至11.4%,女性从8.2%增加至8.9%。根据健保署例年统计,糖尿病就医人数2018年225万3579人、2019年234万4720人、2020年241万8430人、2021年249万2851人、2022年256万8409人。

第2型糖尿病高达9成,胰岛素阻抗是主因

嘉义大林慈济医院新陈代谢科主治医师李佩娟指出,国人糖尿病患者90%以上是第2型糖尿病,主要致病原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及胰岛素阻抗,尤其胰岛素阻抗会导致细胞对胰岛素敏感度变差,血液中的葡萄糖不容易进入细胞内,身体代谢就会出问题,造成空腹血糖升高。

一旦血糖控制能力变差,血液中糖分变多了,容易促进发炎反应增加,发炎物质与细胞上的胰岛素接受器结合,胰岛素接受器无法正确传达胰岛素讯号,正常的胰岛素量就没办法有效控制血糖,必须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工作。

李佩娟强调,糖尿病前期为不正常的代谢状态,胰岛素分泌过多不仅造成脂肪增加、血糖摆荡、肌肉减少,一般在罹患第2型糖尿病之前,胰岛素阻抗可能持续数年,未来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老化,当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时,就更难让血糖下降,久而久之就造成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会遗传,10大高危险群

「父母、兄弟姊妹有糖尿病,自己也要当心。」李佩娟表示,糖尿病家族史是很重要且独立的糖尿病危险因子,家族中有2位以上一等亲,或1位一等亲与2位以上旁系二等亲,如兄弟姊妹有糖尿病史,就属于糖尿病高危险群,糖尿病风险大幅增加30%。

近年来,罹患糖尿病的年龄层逐渐下降,糖尿病人数增加,与肥胖比例成正比。李佩娟观察发现,临床上,有超过7成糖尿病患者属于肥胖或体重过重,如果BMI大于24 kg/m²,男女腰围大于90、80公分,也是糖尿病高危险群。

糖尿病高危险群还包括了缺乏运动、曾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HIV感染者,以及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曾诊断为妊娠性糖尿病的妇女,或是使用容易引发高血糖的特定药物,如皮质类固醇、thiazide类利尿剂及非典型精神病药物等。

吃太多糖会得糖尿病?

李佩娟指出,不良饮食习惯导致血糖剧烈起伏,也会增加罹患糖尿病的机率,各类食物中,尤其以含糖食物对血糖的影响最大,所谓的糖类是指精致糖,通常具有甜味,又可以分为单糖及双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以及蔗糖、麦芽糖、乳糖,因为分子小、吸收迅速,可以直接影响血糖,使血糖短时间快速升高,应减少食用,像是甜食、含糖饮料就添加大量的果糖,长期大量食用,确实会造成糖尿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日精致糖摄取量不宜超过总热量的10%,低于5%更好,若以每日摄取2000大卡计算,精致糖摄取应低于200大卡,也就是最好低于50公克。

糖与糖差别在哪?李佩娟说明,糖与糖都是属于碳水化合物,不同的是糖类为精致糖,而糖类是所有糖类的总称,除了单糖及双糖,包括了多糖、寡糖,像是全谷根茎类、蔬菜、水果、奶类及精致糖,吃进含有糖类食物,不一定会感受到明显甜味,须经过口腔唾液的分解后,变成最小分子的葡萄糖,才会由肠道吸收、利用,血糖波动较小,但过量摄取仍可能造成血糖升高,建议3大营养素比例应为糖类50~60%、脂肪20~30%、蛋白质10~20%。

糖尿病多数无症状,出现三多一少很严重

李佩娟指出,糖尿病的主要特征是血糖浓度偏高,而胰岛素是控制血糖进入许多组织细胞最重要的荷尔蒙,胰岛素除了调控血糖浓度的恒定外,也具有调节脂肪酸及蛋白质的合成,以及抑制脂肪分解的作用,是营养生理上最重要的荷尔蒙。

不过,临床上,多数糖尿病患者初期没有明显症状,主因是每个人的身体对血糖高低的耐受性不一,通常在例行健康检查抽血时,才意外被诊断。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所谓的「三多一少」典型症状,包括:多吃、多喝、多尿、体重减少,血糖几乎已超标正常值许多,高达200mg/dL以上,代表糖尿病已经非常严重了。

李佩娟补充,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态,也可能出现许多非典型症状,像是容易疲劳、四肢无力、头晕、皮肤发痒、阴部搔痒、视力减退、视觉模糊、伤口不易愈合、泌尿道感染、黑色棘皮症等。

糖尿病诊断标准

目前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符合下列4项之一即确诊,包括:8小时血糖大于126 mg/dL,或口服75公克葡萄糖耐受试验中第2小时血糖大于200 mg/dL,或糖化血色素大于6.5%,或高血糖症状且随机血糖大于200 mg/dL,其中前3项需重复验证2次以上;若是空腹血糖100~125 mg/dL,或糖化血色素为5.7~6.4%为「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并发症,可能会致命

李佩娟强调,糖尿病最可怕的是血糖控制不良,高血糖状态会导致发生许多大小血管相关并发症。一般来说,较早开始发生的是大血管病变,首先是动脉粥状硬化,进而发生心肌梗塞、中风、狭心症等心血管疾病;接着是小血管病变,可能引起肾脏病变、视网膜病变,进而造成洗肾、失明,而周边动脉疾病及周边神经病变,则会造成下肢截肢,这些慢性并发症一旦发生之后,常常是不可逆的。

而糖尿病也可能发生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酸血症、高血糖高渗透压昏迷或低血糖等,若是不即时予以适当处理,可能造成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

「控制血糖才能避免并发症!」李佩娟指出,根据研究显示,糖化血色素每降低1%,心血管并发症降低14%、小血管并发症降低37%,周边血管并发症也能降低43%。

糖尿病可逆转吗?少数有机会停药

目前针对糖尿病的治疗,李佩娟说明,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终生都得接受注射胰岛素治疗,而新诊断第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三多一少症状明显或血糖严重超标,也会建议直接注射胰岛素治疗,能够更快使血糖稳定下来,让胰脏立即获得适当休息、恢复部分胰脏功能,也有机会改善糖尿病的严重程度。

根据文献显示,随着糖尿病病程进展,胰岛素功能每年会持续下降4%,如果能够在糖尿病初期,短期积极注射胰岛素治疗,之后可以减少注射频率,或是后续搭配口服降血糖药物,约1/2的患者在治疗后的一年内,不需要使用任何药物。

李佩娟说明,常见的口服降血糖药有双胍类(Biguanides)、硫醯基尿素类(Sulfonylureas, SU)、美格替耐类(Meglitinide)、α-葡萄糖甘酶抑制剂(α-glucosidase inhibitor)、胰岛素敏感剂(thiazolidinediones,TZD)、双基胜肽酶-4抑制剂(DPP-4 inhibitor)、钠-葡萄糖共同转运器-2抑制剂(SGLT2抑制剂)及升糖素类似胜肽-1受体活化剂(GLP1受体活化剂)。

其中SGLT2抑制剂为新一代的口服降血糖药,可以减少葡萄糖再吸收,以达到降血糖的目的。近年研究显示,这类药品对于已有心血管疾病的成人,可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或降低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同时可减少慢性心衰竭病人住院率,原有慢性肾脏病的病人,则能有减缓肾功能恶化的效果。GLP1受体活化剂也是新一代的糖尿病药物,同样对于心血管疾病族群可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且能减缓慢性肾脏病患的肾功能恶化。

李佩娟分享,临床上,少数第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够及早发现,初期积极注射胰岛素治疗,并且配合饮食、运动及减重,有机会可以停止用药,但只能够称作是「病情暂时缓解」,不能够算是「完全痊愈」,仍有可能再次复发,必须长期回诊追踪。

如果是单一口服降血糖药物已使用到最大剂量,仍无法达到理想血糖控制,甚至多种口服药物也无法达到理想血糖控制,通常是年纪很大才开始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由于胰脏功能已非常差,必须长期使用胰岛素,几乎没有停药的可能。

4招远离糖尿病上身

李佩娟建议,良好饮食习惯(均衡饮食、低GI食物优先、三餐定时定量);健康体位(标准BMI应低于24,过重者减重5~7%,有助血糖稳定);有氧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每次30分钟以上);定期抽血检查(40岁以上民众每3年筛检一次,65岁以上每年筛检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