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称贸易逆差致工作损失 人民日报反批「是产业升级」

▲随着美国加征关税中国也开始反击。(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大陆中心/综合报导

美国宣布对中国大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后,陆方也公告,6月1日起对600亿元的美国产品加税。对此,《人民日报》刊出评论指出,美国在一年多的贸易战之间,时常将「吃亏论」挂在嘴边,却没有提到学界的主流解释––美国制造业工作机会消失是因为自动化生产机器人的投入,促成生产效率的提高。

论点明,美国常把自己定位为「中美贸易」中的受害者,动辄说出「巨额贸易逆差」及「损失工作机会」的言论,并出尔反尔,对中方极限施压,「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世界贸易规则制定者。如果说美国是『吃亏者』,岂不是说规则制定者制定的规则是损己利人的?」

评论点出,美国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是过度消费、储蓄不足以及巨额财政赤字,不是因为中美贸易而产生,也不会因为打压中国而中止,况且美国还利用美元作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支付手段,借由不断扩大的贸易逆差,让美元回流购买国债,并以此作为投资高科技的资本,从而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最大利益

对于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现象,评论称,这仅仅流于表面,不能代表美国在华所获得的商业利益,美国不仅站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制高处,还控制了专利技术、核心零件及研发设计等高附加价值的环节,获利巨大,如果将全部顺差都统计在终端产品出口国上,将无法客观反映贸易中的价值分配。

川普与习近平。(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评论表示,世界贸易组织(WTO)与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2011年开始倡导,为显示一国在价值链中的获利情况,应该从「全球制造」的视角看代国际化生产,并推出「贸易增加值核算」的方法;但美国对这些多边机构都抱持着「合则用、不合则弃」的想法,只要没有利益,就算再怎么科学的方法,也不会支持。

评论说明,由于美国企业分享了中国发展的机遇与成果,企业目前在华年收入约7000亿美元,利润也超过500亿美元;而美国的通膨水准可以维持在目标值2%以下,归功于优质、廉价的中国商品走进美国市场

对于贸易的摩擦,评论引述罗伯特·赖特(Robert Wright)的著作《非零年代:人类命运逻辑》指出,人类命运的想要更加昌盛,必须懂得从零和年代走向非零和年代;而过去40年间,中美贸易规模成长230多倍,若是一方受害的「零和」,而非共赢的局面,不可能出现如此幅度的成长。

谈到中国的贸易心法,评论称,中国已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且从未追求过贸易顺差,只希望能将美国有竞争力的产品引进,「美有关机构分析,如果放宽民用高技术产品对华出口限制,美对华贸易逆差可减少35%左右。拒绝出口自己有优势的产品,岂能怪罪于人?」

▼ 美中贸易争端愈演愈烈。(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针对「对华贸易逆差造成美国制造业职缺流失」的论点,评论驳斥,这是「无知之谈」,美国学术界多年来的主要观点是,制造业职缺的流失源自经济结构的调整,因为生产自动化与机器人的投入增加,让生产效率提升,也不再需要「那么多人」,「美国加州大学等学者的研究发现,与其说美国在对外贸易中损失了就业,不如说收获了更多高薪酬的就业。」

评论强调,这些逻辑可以证明,贸易逆差及工作职位流失不足以支撑美国「吃亏论」的论点,就算美国能透过这个论调转移短期的国内矛盾,却会在不久的将来让美国民众蒙受损失。

评论最后引述全美商业经济协会的调查报告指出,进行个别调查后发现,在受访的生产公司中,有四分之三受到关税的负面影响,增加生产成本,进而导致其中一半的公司提高产品售价,「美国消费者、农场主、企业等,成了美国挑起的贸易摩擦的受害者,而不是中国『不公平竞争行为』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