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角度都有不同模样 从绘画创作探索孩子特质与行事风格

▲从绘画创作中,让亲子「艺」起探索吧!(图为资料画面,非文中当事人东森新闻提供)

文/胡绮祐(心理师)「创作即是疗愈」,一直是艺术媒材所带来的珍贵价值,人们可以从创作中宣泄情绪、释放压力,更是一种自我照顾的方式,然而,也有人遇到媒材便有莫名的焦虑感,常听成员跟我说:「我不会画画欸!」、「我没有艺术细胞,画得很不好看啦…」其实,当媒材运用在自我探索时,作品的好坏美丑并不是重点,最重要的是,过程内心的感受,及创作后与作品的对话,正所谓「过程艺术」。

近几年,开始透过带领艺术创作结合心理探索,与家长们讨论亲子互动议题,除了透过艺术小活动增进彼此的关系外,更可透过这样的历程,对孩子有更多的观察与了解,同时也能培养全然地接纳与欣赏。由于艺术创作有下列几种特性,更能协助人们进行自我探索:

一、安全的自我表达空间超越文字言语,媒材是自我表达的另一种形式,有时候心中有很多情绪,或不知道该从何谈起,但透过创作,得以自发性地去呈现自己,在没有对错、好坏的氛围下,尽可能地用色彩、形状、线条图案等,开启视觉触觉感官经验,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不擅言词的孩子,有时家长急切于要孩子说,反而让孩子更退缩,可以试着邀请他自由创作,往往都可以从作品中发现许多表达自我的讯息

二、提升自我能力感作品从无到有,需要透过创造力的实践,同时也是对作品拥有绝对的主导与决定权,借由画、涂、抹、撕、揉等各种方式,与媒材进行互动,并在作品完成后,获得成就感及满足感。因此,在孩子创作时,可以给予鼓励、肯定性话语,增强其为自己尝试意愿,同时也可观察孩子如何对待自己的作品,经常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方式。

三、媒材的特性,不同的情绪照顾媒材的特性大致分成抗阻性流质姓,所谓抗阻性媒材包含:色铅笔蜡笔彩色笔代针笔等,即在创作中会感受到媒材反馈的阻力,因此很适合收敛情绪,当紧张、焦虑、不安时,便可透过抗阻性媒材让自己沉静下来;流质性媒材则是包含了:水彩压克力粉彩沙画等,即创作时会有明显地渲染、扩散效果,很适合在情绪高张的时候,用来好好宣泄、抒发感受。

四、从欣赏作品中,培养自我悦纳有别于美术课程讲究技巧美感,当媒材结合自我探索时,则是注重过程,并欣赏自己如实的状态及作品的独一无二,当试着用这样的视野回应自我创作,也能增加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弹性,更能学习包容、尊重多元的面貌。曾听一位家长分享:「当我透过不同的方向来看作品时,带给我很多惊喜,每个角度都有不同的模样,让我想到,其实我也可以这样对待孩子,而不是只用单一标准来看他,就能欣赏他的独特!」另一位家长也提到:「从创作中突破自己在意对错的框架,当我放松了,线条也柔和了,好像释放了什么…过去的我太常用这样的标准要求孩子,带给他不少压力…。」

此外,更可以观察孩子创作时的各种讯息,例如:完成作品的方式、创作的时间、对于看待作品的角度等,经常能从中发现孩子的特质行事风格,亦可邀请孩子为作品进行命名书写,或说说其中的故事,亦能展开更多的亲子互动,最后分享一个亲子创作小活动,邀请爸爸妈妈及孩子们,「艺」起探索吧!

●亲子共创小活动-追逐故事画(媒材:蜡笔一盒<12色以上>、四开图画纸一张<2人共用>)

步骤一:亲子双方先各挑一支蜡笔,并一起联想什么样的角色会互相追逐,例如:警察和小偷、猫和老鼠老鹰小鸡等,接着彼此讨论要扮演哪一个角色。

步骤二:决定好扮演的角色后,两人拿着蜡笔立在纸上任何一个位置,其中一方喊「开始」,两人便拿着蜡笔在纸上追逐,例如:扮演猫的人握着蜡笔追,当老鼠的人则握着蜡笔逃,让纸上留下蜡笔的线条痕迹,直到任一方喊「停」。

步骤三:两人观察蜡笔线条,并转动纸张,用不同的方向,从看似凌乱的线条中,找出浮现的图样,并用其他蜡笔的颜色描绘出来,大约找出三到四个图,或越多越好。

步骤四:进行作品讨论,分享找到了哪些图像,对这些图像进行联想,最后将浮现的图像,创造一个故事,并从角色联想及故事情节探索孩子的观点及生活。

★ 胡绮祐,微煦心灵诊所特约心理师。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更多资讯请上「艺起玩耍吧 - 胡绮祐心理师」粉丝团

您有妈妈经、爸爸经想大声说吗?《ETtoday东森新闻云》亲子版欢迎您来分享育儿心得,来稿请寄「parenting@ettoday.net.tw」,并请注明「个人简介」。本报保留筛选、修改权限,文章登出不另行通知,不便之处敬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