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羽/终结武侠的不是金庸,而是时空
▲金庸离世享寿94岁。(图/CFP)
●沐羽/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生,香港文学馆媒体「虚词·无形」编辑。作者部落格。
我后来很不熟金庸了,这学期修了一门大众文学课,文本选了射雕,才发现自己居然差不多忘记小说细节,大概记得的是侠之大者,然后同学说侠之大者是神雕的主题。我:幸好没有选这周报告。
我是看金庸小说来认字的,八岁捧着倚天屠龙记开始读。会选这本是因为家里的金庸分两个版本,八岁的我手还小,不能长时间拿起那么大本的射雕神雕,也举不起笑傲鹿鼎,就从文库本倚天开始。我总是觉得以张无忌来开始我的阅读生涯比较淫荡,但物理条件限制是没有办法的事吧。这也是许久以为,我觉得文库本有助推广文学的理据之一。
但后来还是硬生生把大书们都读了,翻页很用力粗暴,因为我必须把书压在桌上,以致家里大部分金庸都残破无比。幸免的有书剑与碧血剑,稚时的我无法理解里面在处理什么。相比家仇国恨,从蒙古打到中原更合我意。当然,后来都忘了。我爸有点看不下去我读来读去也是那几本书又翻得书页不断飞出来,就下了不准再读的禁令,再读金庸已是好久以后了。
前几年读了江南的《此间的少年》,是同人小说。金庸的同人小说多如牛毛,变化极多,有穿越到金庸某部小说里、有将金庸十五部合起来大乱斗、也有只取金庸的招式、或金庸古龙梁羽生武侠大乱斗也有,当然还有无限流,升级流,乱七八糟的黄色小说。那是永远都数不尽的,每天都在扩充的金庸宇宙。读此间少年时,我已十年没读过金庸原着,记忆都在这些同人里,所以才有侠之大者的错认。
此间写的是金庸小说的角色就读同一所大学,故事围绕郭靖乔峰令狐冲段誉杨康而开,如果读过江南《龙族》还是其他作品就知道他抒情的笔调极为犀利,「她终于决定还是算了。除了算了她又能做什么呢?那本蓝色的日记本从头到尾都是杨康的名字,从第一天穆念慈看见他懒洋洋地在楼顶高处走过,似睡似醒的眼睛看着细雨中的操场。时间的碎片被以一种只有穆念慈自己能读懂的方式组合起来,拼出来的是昨天那个蓝布裙的丑小鸭。
那个瞬间穆念慈有一种错觉,觉得从日记遗失的那一个瞬间起她已经开始遗忘。她静静地站在雨中,脑海中空空如也。」而我对金庸生前最后一个印象,就是前阵子看到他跑去告江南侵犯著作权,索偿500万。8月打赢官司,江南道歉赔偿。中国版权问题枪打出头鸟,先死的总是写的好的改编。你不会看见《少妇黄蓉》还是《重生赵志敬》会被告,正正经经为作品写出好的afterlife,就会吃个贵价官司。
但金庸就是写得非常好,毋庸置疑,甚至有人说他终结了武侠这个题材,后来再也写不出这样的高度了。我很怀疑,但没有理据反驳,始终不熟。我想举出的例子只是另一方向的,比较个人的观点:我们不看武侠了。那种大江大河,丛林与小城,狼烟与独行,已经是距离我们非常远的事了。中原想像与中国历史,已是我们不再仰慕与怀念的东西了,而武侠是孕育于此的东西,在新一代的阅读图谱下难以扎根。高中时还要写那些毫无意义的课外书阅读心得,身旁同学已经没几个看过两三本以上的金庸。那些郭靖骑着红马在官道上奔驰、段誉与乔峰比酒量的二楼茶楼、韦小宝出入的宫殿……在我们眼中其实都是异国想像。而你产生异国想像的前提条件是,你愿意去这个异国。
但你既然不是令狐冲,何苦愿意动身笑傲江湖。
●本文获作者授权,转载自脸书。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