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不知肌少症险丧命 医列4招自测:2项以上小心了
1名70岁男子因在浴室跌倒送到急诊,医师表示,这不是单纯年纪大不小心,而是长期肌肉流失造成的肌少症。(示意图:shutterstock/达志)
1名70岁男子因在浴室跌倒送到急诊,经诊断为髋部骨折合并脑震荡,于加护病房住了1周病情才稳定。医师表示,这不是单纯年纪大不小心,而是长期肌肉流失造成的肌少症。并提供4招在家自我检测,其中包括走路速度变慢、体重变轻等,只要2项以上符合就得提高警觉。
营养功能医学专家、医师刘博仁在个人粉专发文表示,许多人常忽略肌肉对健康的重要性,60岁后在未特别注意下,肌肉每年会自然流失1~3%。当肌力、肌耐力跟不上,生活品质、行动力,甚至生命安全都可能亮红灯。
至于该如何判断自身有无肌少症倾向?刘博仁分享4方式在家简单自测,分别为握力变小,开瓶盖、拿菜刀时突变得吃力;站起来需要扶东西,从椅子起身困难;走路速度变慢,常常走在别人后头;体重变轻,但不是变健康,尤其是肌肉量下滑,肚子却还在。一旦上述情况出现2项以上,很可能代表肌肉正在悄悄流失。
关于预防与改善肌少症,刘博仁分享以下3大关键:
1、运动要做对:每周至少进行2~3次阻力训练(如深蹲、擡腿、弹力带),搭配快走或平衡运动(太极、单脚站立),能有效恢复肌力与稳定性。
2、蛋白质要吃够:每天蛋白质摄取量至少达每公斤体重1~1.5克,视自身活动力、运动状况调整,例如60公斤者需摄取60~90克蛋白质,并均分在3餐最理想。蛋白质来源包含鸡蛋、鱼肉、鸡肉、大豆制品、乳制品等都可以,若食物补充不足,则可借由蛋白质粉补充。
3、补充维生素D3、锌等营养素:可促进肌肉与骨骼健康,建议检查血中浓度并适量补充。
刘博仁强调,肌肉不是只给年轻人练的,它是晚年走得动、站得稳、不被照顾的基本门票。千万别等跌倒后才重视,透过「吃对、动起来」来对抗肌少症,才能守住老年的独立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