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仲裁冲击台湾国际地位 姜皇池:太平岛应生态保育
南海仲裁将太平岛降格为礁,后续风波不断。台湾大学法律系教授姜皇池今天在「南海仲裁案与台湾」学术研讨会表示,不赞成太平岛变成人道救援中心或运补基地,应站在生态保育的角度出发,且仲裁庭提及台湾都称为「中国台湾」,这不仅冲击太平岛法律定位,更冲击台湾整体国际法地位问题。
台湾国际法学会与法务部6日举办「南海仲裁案与台湾」学术研讨会,聚焦全球最关切的国际法议题,邀请多位学者分析此案的国际法问题。姜皇池提到,仲裁结果并没否认太平岛有淡水,过去没有一定人口长期居住,仅被短暂利用,也不能维持一定人口长期居住,因此认定太平岛是岛礁。
姜皇池认为应该主张全权岛屿的角度,更应强调环境保护。法务部政务次长陈明堂在开幕致词时表示,南海仲裁结果影响国家主权,但很多国际事件都不只是单一问题,因此,政府部门应多聆听民间团体与学者的意见,集思广益,讨论出完善的处理方案。
仲裁庭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判定,九段线(台湾称十一段线)并无历史依据,另外针对南海各岛礁地位,仲裁庭得出结论,认为南沙群岛中所有在涨潮时高于水面的岛礁,由于上面的驻扎人员均须仰赖外界补给支持,不能算是「维持人类居住或其本身的经济生活」,因此均只能算是「岩礁」而非「岛屿」,不应拥有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其中也包括台湾的太平岛。
在南海仲裁案方面,总统蔡英文先前已提出5作法及4精神,作法方面如下:一、捍卫渔权强化保护能量,以确保渔民作业安全;二、多边协商机制请外交部与相关国家沟通寻求共识;三、科学合作,请科技部及各部会邀国际学者至太平岛就地质、气象、气候变迁等进行研究;四、推动太平岛成为人道救援中心及运补基地;五、鼓励海洋法研究人才以强化未来相关议题因应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