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风云(三)太平岛战略地位

南沙太平位置图。(制图/记者林健华

文/特约撰述 林健华

太平岛(座标:10°22’38”、N 114°21’59”E),长1,430公尺,宽402公尺,面积0.51平方公里,距高雄港860浬,东距中洲礁3.1浬、敦谦沙洲7.1浬,西南距南薰礁16浬,是南沙群岛中最大的天然岛屿,西控南海航道、东扼巴拉旺航道,是印度洋往东北亚海上通路的战略要冲;中华民国、中共、菲律宾越南皆主张拥有主权,目前由中华民国海巡驻军200多人。

菲律宾向常设仲裁法院控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申请「南海纷争仲裁」,常设仲裁法院于2016年7月12日之菲律宾控告中国案仲裁书当中指出,南沙群岛是「礁」而非「岛」,中华民国政府对该仲裁表示不承认、不接受。

宋、元时,中国将南海诸岛命名为「千里长沙」和「万里石塘」;15世纪上半叶,明代航海家郑和7下西洋,途经南海诸岛,将南沙群岛命名为「万生石塘屿」;明、清时期, 中国官方把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列入万州辖区,史有「万州有千里长沙、万里石塘」的记载。

1907年,日本渔民进入南沙;1929年4月,因开采殆尽太平岛蕴藏的磷矿,且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而停止开采,撤走全部人员;1933年4月,法军占领太平岛,派30名越南人长住太平岛;1939年4月,日军占领太平岛,取名为「长岛」,纳入日治台湾高雄州辖下新南群岛所管理,并在岛上驻扎陆战队、气象情报队、通信派遣队和侦察机部队,还在1944年建立潜艇基地。

1945年二战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接收、管辖南海诸岛,并修建电台、气象台。1946年10月,法国军舰Chevreud号登陆南威岛和太平岛建立石碑,中华民国政府提出抗议,并与法方约定当月及翌年1月4日进行谈判,因法越战争紧张,法国单方放弃谈判。

▲太平岛空拍图。(图/摘自内政部网站)

11月24日,中华民国政府派「中业」、「永兴」、「太平」、「中建」4艘军舰,由指挥官林遵姚汝钰率领前往西沙、南沙进驻接收;12月12日,接收南沙群岛的「太平」、「中业」两舰由林遵率领,抵达太平岛。以「太平」舰名为岛命名,且在岛西南方的防波堤末端竖立「太平岛」石碑,并在岛东另立「南沙群岛太平岛」石碑,在碑旁举行接收和升旗典礼。

1948年3月,在西沙群岛管理处主任张君然的推荐下,彭运生奉命率领袍泽40余人乘「中海」舰从上海出发,经高雄、广州、榆林港南下远戍南疆,任海军驻守太平岛首任指挥官;1952年,中华民国与日本签订中日和约,双方承认日本已在旧金山和约放弃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1956年,中华民国海军先后派立威、威远和宁远部队3次「威力侦巡」南沙群岛。在太平岛、南威岛、西月岛重竖石碑、举行升旗礼,并编成「南沙守备区」,改派海军陆战队守岛

6月2—14日由「太和」、「太仓」两舰组成立威特遣队,登陆太平、南威、西月3岛;巡察南子礁北子礁中业岛南钥岛、鸿庥岛与敦谦沙洲等5岛1沙洲;还经过逍遥、永登2暗沙及郑和、中业、尹庆3群礁;也经过渚碧、大现、小现、福禄寺西礁中礁东礁华阳日积、相生、常濑礁、扬信沙洲12礁1沙洲。

6月29日—7月22日由「太康」、「太和」两舰组成威远特遣队,后再加入「中肇」舰,先后到太平岛、中业岛、敦谦沙洲、西月岛、鸿庥岛、南威岛、南钥岛、南子礁、北子礁侦巡。9月24日—10月5日由「太和」、「永顺」两舰组成宁远特遣队。到太平岛、鸿庥岛、敦谦沙洲、南钥岛、中业岛、南子礁、北子礁。

位于太平岛东方7.1浬(约13公里)、大陆渔民向来称为马东、黄山马东的「敦谦沙洲」,长约500公尺、宽约300公尺,面积约0.1平方公里,海拔2.5~4.6米,是以中华民国海军1946年派往接收南沙群岛的中业舰长李敦谦而命名;中华民国原有驻军,1974年台风侵袭,国军为躲避台风警报而将驻军撤回太平岛时,被越南派兵占领至今,越南将沙洲改称「山歌岛」,但中华民国与中共都声称拥有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