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风云(十四)太平岛驻军的故事之三

太平岛的夕阳美景,会让人难忘南岛风情。(图/摘自陆战队刊物

文/特约撰述 林健华

南沙太平岛距台湾本岛1600公里,海军早期使用LST中型战车登陆舰运补,单程要6、7天,来回得耗时半个月,可说倍极辛苦;除了运送瓜代人员、武器装备、补给品岛上兵舍、工程建设所需建材,也得靠海军一点一滴船运到位,运补过程中,也有官兵因此牺牲生命,国军捍卫国土、确保国家主权,不管是否战时,都得付出血的代价。

1950年,海军总司令玉玺鉴于太平岛及气象台官兵辛劳,在财政拮据下拨款兴建二层楼新式建筑,供指挥部及气象台使用,在官兵土法炼钢下,虽然完成气势雄伟的建筑物,并为感念黎玉玺关怀而命名为「玉玺楼」,但因使用海沙没经验,后来变成墙面倾斜、屋顶楼板漏大水的标准海沙屋;当时雇有建筑工3人,其中两人为甥舅,一天两人下海游泳,一人被潮水卷走失踪。

1960年4月一次运补,LST甫航过巴士海峡,值午餐时间,甲板上聚集众多官兵七嘴八舌,原是舰上一轮机士官因故遭舰长斥责,心有不甘而负气跳海,舰上官兵见状,纷纷投掷救生圈救援,但他毫不理会,在海中载浮载沈,同船的太平岛指挥官善欲华上校建议停伡,并派小艇搭载4名水性极佳的蛙人下海将该士官架上军舰,避免成为波臣憾事

▲太平岛官兵不管战备、构工全靠双手万能,倍极辛苦。(图/摘自陆战队刊物)

LST完成运补卸载后,准备起锚返航,岛上官兵正挥手道别时,突见舰上登陆小艇再度入海,驶往抢滩栈道堤外,将一艘划舟拖上岸,才重返LST舰;原来是岛上骆姓医官因有急讯想托运补舰带回台湾,私自划着小舟靠近LST递送,但因不谙当地水文,刚好退潮,风向、水流急速外向西南,也将小舟随潮水带离太平岛,幸好当时指挥官眼力好,及时发现,请LST军舰派小艇救援,才能化险为夷。

太平岛附近海域海产富饶,常有渔船接近渔捞,曾有一艘高雄籍渔船锚泊后,放下小船在附近水域作业,渔船上只留一个人看船,傍晚时分,小船完成渔捞作业返回渔船,发现渔船已被烧毁,留守看船的渔民也被杀害了,可能遇到海盗洗劫,渔民在恐慌下,看见远方有灯光,全力划向太平岛,在官兵安置下,住到「瓜代」航次,才随换防官兵回到台湾。

他们遗留在太平岛的小船,经过官兵取材修缮后,成为守军前往敦谦沙洲的重要船舶;一天,几个士官兵将小船下水,在登陆滩头左侧玩水,不料,突然北风吹袭,只靠木板划水的几个人,难以抗衡湍急的潮水,有人跳水想以绳拖曳小船回岛,虽距岸仅百余公尺,险象环生,最后是出动蛙人带救生衣游过去,把落水的士官兵一一救回岸上。

军中服役的官兵,都清楚退伍前八字轻,长官、老鸟通常都会特别提醒要谨言慎行、注意安全;太平岛一个弟兄,从来不下海游泳或到海滩,可是当他知道要「瓜代」回台时,不知道那根筋不对,突然心血来潮前往海滩戏水,就在岛上威远楼、栈桥右侧一个二战飞机轰炸所留下的乱石坑里游泳,最后一直游不上岸,只好高声呼救,威远楼上的卫兵听到呼救声,立刻叫人救援,才保住一条小命,「卫兵救人」也传为佳话。

▲太平岛运补大船换小艇,小艇冲抢滩,顺利与否,还得看老天及海龙王的脸色。(图/摘自陆战队刊物)

因太平岛周遭海域均为珊瑚礁盘,运补舰因水浅难以靠近,只能锚泊外海,再以LCM或LCU登陆小艇抢滩登陆卸载;岛上官兵为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物资卸载工作,每逢运补视同作战,全岛总动员搬运所有上岛补给品、武器弹药及装备,虽然人人疲累不堪,但想到有好吃、好喝、好用物资上岛,吹口哨苦中作乐,是岛上官兵必须练就的本事之一。

1986年1月,一次运补卸载时,其中一辆LVT水鸭子航行时一直向中字号舰偏移,指挥官见状觉得不妙,立刻指派一艘巡逻艇伴随在后,以防不测;果不其然,该辆水鸭子机械故障,不久就告沉没,所幸LVT上的官兵即时被随行的巡逻艇援救上岸,免除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太平岛为运补修的木栈道,已呈历史遗迹。(图/摘自陆战队刊物)

为便利运补所兴建往海中延伸的木质栈桥,被岛上官兵谑称为「龙摆尾」,主因全为木造,只要碰到台风,常常随风浪摇摆后断裂,官兵也只能无奈地一修再修;1982年,因旧木质栈桥已经损坏,当时陆战队司令屠由信中将下令另造新栈桥,并由台湾本岛调用工兵连一百多人进驻太平岛施工

官兵构工的时间,每天从吃完早餐开始工作,直到中午用餐才休息,因太平岛太阳毒辣,休息到下午3点继续开工,直到6、7点才收工;岛上官兵施工作息算是正常,但遇到需要灌浆时,必须一气呵成不能停止,就算太阳再大,也只能一鼓作气完成进度,官兵常被晒得黝黑、甚至晒到起泡、脱皮

这项工程完全没有专业人士指导,都靠官兵按照岛上潮汐状况摸索兴建,总共费时年余、用掉数千包水泥才完工;陆战工兵连也协助整修岛上中央公路,将泥土路修筑为柏油路面,还修建两座圆形碉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