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坵驻军的故事(二)——反共救国军缘起缘灭

图、文/特约撰述 林健华

38年,国共内战最惨烈阶段,因国军江阴要塞失守,让共军渡过长江,国军逐次败退;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相继落入共军手中,国军先后由舟山群岛、大陈岛、海南岛撤退,为掩护80万大军撤退渡海台湾军统局吸收了各省不愿接受中国共产党统治的地方人士编组反共游击队,从事敌后突击任务,总兵力大约70万人。

国军撤离舟山群岛后,江浙地区反共游击队受到共军围剿,退守浙东沿海小岛;大陈岛29、36纵队渔山岛5纵队,披山岛101路,下辖行动纵队、突击纵队、第7、8、10、27纵队;一江山岛有35纵队、独立第7纵队,海上船舶游击独立第1纵队、28纵队;总兵力约23,000余人。

福建福州绥靖公署王调勋闽北地区的川石岛成立「福建省海上保安第一纵队 」,闽南及闽、粤边境则由黄炳炎38年8月15日于厦门筹组「东南人民反共救国军」,统合闽粤边区武装部队共14个纵队,兵力约19,000人

39年,为使福建敌后工作指导灵活,蒋介石总统下令整编各游击队番号,命令王调勋以白犬岛(现马祖西莒岛)为基地,筹组「福建人民反共突击军总指挥部」,下辖13个纵队及11个独立支队,扩大反共游击任务、确保马祖列岛;并令胡琏中将指挥官,以金门为基地,整编原闽南地区黄炳炎部队为「福建省游击指挥部」,黄炳炎任副指挥官,下辖2个纵队及3个独立支队;兵力最高达到18万人。

39年6月,韩战爆发,美国为牵制大陆沿海共军投入韩战,陆续在台湾成立「美军协防台湾司令部」、「军事顾问团」、「西方公司」,并派遣美军「第7舰队」协防台湾海峡、同时支援国军部队装备、训练等,反共救国军除原有任务外,另外负责为美国中情局(CIA)拦截、搜集共军情资。

40年,参谋总长周志柔上将为加强沿海防务,配合中美协防作战,再将各游击队番号统编为「○○反共救国军」。胡宗南上将任总指挥官、沈之岳当政治部主任,于大陈岛设「江浙反共救国军指挥部」;福建省分为闽南、闽北两地区司令部,各以金门、马祖白犬岛为基地。闽南地区(含粤东)由胡琏中将司令兼任总指挥官,于金门成立「福建反共救国军指挥部」,柯远芬曹振铎沈向奎分任副指挥官,固守金门;王调勋任闽北司令、副司令林沧圃、参谋长林荫任,负责戍守马祖、乌坵等地。

43年,国防部配合整军、建军计划,开始分期、分阶段整编各游击部队,裁撤原有番号、兵员纳入国军系统。江浙总部及所辖部队改编为「反共救国军第1总队」,由夏季屏少将总队长;闽南、闽北地区总部及辖下部队改编为「反共救国军第2总队」,由张晴光上校任总队长,直属陆军总司令部;敌后工作处与所属纵队由国防部情报局管辖,分别于马祖成立闽北、金门设立闽南情报工作站;第1总队奉命接守东引、乌坵、东犬等各岛担任守备任务,除乌坵外,其余地区均受马祖守备区指挥。

46年7月3日,第1总队奉命实施「闽江计划」,移防澎湖渔翁岛;47年2月,第2总队实施「蟠桃计划」,突击大陆平潭长乐;823砲战爆发,9月23日,第1总队奉命将海上支队组成「长风大队,担任金门运补任务。

49年,反共救国军第1、2总队再次奉令合编为「陆军反共救国军」,指挥部设于东引,第一任指挥官为张雅山少将。直至87年因国军「精实案」兵力整建,,位于东引的「反共救国军指挥部」裁撤,改番号为「陆军195旅」(后再改为「陆军东引地区指挥部」)。虽驻防马祖,但不受马祖指挥部管辖、指挥,是直属陆军总司令部的一级单位。

这群背景殊异,视死如归、以「等待战争」为唯一任务的「反共救国军」,在两岸台海对峙期间,历经大小百余次战役,死伤无数,包括震惊中外的古宁头东山岛、一江山、大陈岛、南日、湄洲、大西洋、南澎、枫亭战役及金门823砲战等,为「中华民国」苦撑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让金、马、台、澎得以安定发展。特别脍炙人口的一江山保卫战,领导、指挥6个救国军突击大队的指挥官王生明上校,血战共军两昼夜、官兵弹尽援绝全部阵亡,王生明以手榴弹自戕壮烈成仁。(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