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爱独处,还是真孤独?「连结感」会说实话

图/Pixbay 文/梁惠明

是从《享受吧,一个人的旅行》( Eat Pray Love)这部全球热卖的电影小说开始带领的风潮吗?「只有我一个人」的日常,从生活样貌变成信仰,许多人开始觉得一个人过活也不错,不应感到羞耻,即使一个人做完了孤独量表里的所有事情,也可以很骄傲正向地活着。

如果您正处于想要独处并且能够自在适应的状态,这当然是一种幸福的样貌。只是许多躲藏在「独处」背后的灵魂,其实渴望被看见与陪伴。在看似享受一个人的同时,心里隐然恐惧着--没有人需要你、你的需求没有人知道,就算你突然之间化成一阵烟也不会有人在乎,天地这么大,却连个可以说句内心话的人都没有......,在某个瞬间,硬撑的自我就被孤寂啃噬到支离破碎......。「其实不想孤独」的独处,是最令人心碎的日常,更是许多人挥之不去的心头最大梦魇

英国BBC报导指出,根据英国红十字会的最新研究,英国数百万人正承受孤独而与社会疏离。数据显示,参与调查的4千名成年人中,有五分之一表示他们根本没有亲密的朋友,更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表示,他们经常感到孤独,没有人可以交谈,找不到归属感

26岁的Hazel Newell随着丈夫移居到陌生的城市,「大家都说这是个友善的地方,每个人见面都会互相打招呼,但是他们不是朋友,我找不到任何一个可以『说心里话』的朋友。」

「当一个人没有朋友,失去人际连结,『我是谁』这件事,就找不到定义座标,你就失去了自己。」Hazel Newell说出重点

(认识许多人、每天忙于人际交流,不代表就会不孤单。在人群里却觉得没有人能说话,更显无助。图片来源:Pixbay)

人脉」与「朋友」不同,有广泛人脉的人,在遇到困难时,却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帮助你。

日本畅销书《不知道哪一天会分开,但不是今天》作者F说,「我是这么定义朋友的:自己想到或感觉到的事,不必说明得清楚易懂,也不必硬要有个结论,更不必刻意说得逗趣,只要直率地说出口。能让自己这么想,而对方也会这样直率回应的人,就是朋友。」

咨商心理师叶北辰认为,「朋友的定义有许多种,常见的三种人际功能是: 有些朋友是娱乐功能,可以一起玩乐和从事有兴趣的活动,如打球、跳舞、游伴等;有些朋友是实际功能,可以彼此帮忙,像同样是妈妈、同是爱狗人,能互相提供咨询或实际协助;有些朋友则是可以好好陪伴或是倾听,具有支持功能。」

叶北辰分析,但有时即便你周围都是人,每天都有不同的人际交流,仍旧备感孤寂,「这时可能得检视自己的生活,孤单感恐来自于觉得自己不被接纳或不被了解。」

「重点是,」叶北辰心理师强调,要朋友懂你之前,你得先懂自己的需求并能够表达出来,要能够觉察自己当下需要的是哪种人际功能,「很少有朋友能够同时提供所有人际功能,所以要认清自己的需求,并找到适合的对象,以免你需要的不是对方可以提供的,或反过来,对方可以提供的并非你当下的需求。」

(引导自己发现「真正想做的事」,有助于找到适合的朋友。图片来源:Pixbay)

咨商心理师许皓宜说,在网路时代,朋友的定义也随之改变。「有种老朋友,是即使多年未见未联络,一联系上就会马上有『连结感』,这就是朋友的意义。」

人会感觉孤单,是因与生俱来的『连结感』产生断裂,有人说小婴儿会笑,就是为了让照顾他的大人,会因为可爱笑容而乐于看顾他的需求,与大人产生连结,」许皓宜说,但是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因为种种挫折,丢失或是削弱了连结力,孤独感也就此茁壮。

「我绝对相信,有种人『即使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这是因为他有维系自身连结感的能力--他可以跟自己的未来联结,规划自己的生活,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个连结能力是向内的,不是向外的。」许皓宜说,当一个人有足够的生命历练,他的确可以独处而自在。

不过也有许多人,内心还是希望能与其他人产生连结,却又害怕朋友让自己受伤,躲在自以为无害其实痛苦万分的独处里。许皓宜说,「交朋友」这件事,并非一种技能,而是与生俱来的能力。每个人都可以找到朋友,这点无庸置疑,三个小提醒,帮你厘清谁是朋友:

1.要学会看人:

别以「相处时间长短」与「互动紧密与否」判断,尤其同事不适合当朋友。有共同兴趣和话题的人,比较能产生连结感。

2.评估这个人是否适合:

不要太快信任别人,否则发生利益冲突时,容易从这段关系中受伤,必须从自己的经验里学习成长。

3.无论如何告诉自己「再尝试一次」:

建立连结感需要付出信任,如果真的不愿意孤单一个人,有时必须更勇敢一些,伸出触手。

「你可以选择孤单,但是别让孤单选上你」,认真检视自己的连结感,做出改变,是走出孤独的开始。在独处时,一个人独来独往不会悲哀;在日常里,一群人熙来攘往不感寂寞。祝你的生活,随心所欲,放心自在。

延伸阅读:

你在「孤独等级量表」第几级?小心太孤单容易生病

「结了婚才觉得自己好孤单!」女主管心里话 引发已婚同事共鸣

薇薇夫人:可以独处,但别孤独

宅在家,早死风险增加29%

若另一半有过不忠 作家:到了老年,再宽厚的女性都宁愿孤独终老

※本文由《康健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点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