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輕輕就開始忘東忘西?醫:快做6件事,降低早發性失智症風險

潮健康/综合报导

随着全球已开发国家「人口高龄化」状况逐渐普遍,人们对于失智症已比过去有更多的认识。不过,「早发性失智症」的病因至今尚未被充分了解。该疾病发生的年龄阶段约从30至64岁,相较其他类型的失智症更为「年轻化」。根据国际失智症协会统计数据,早发性失智症的患病率约占整体的5%左右;占比虽低,却可能使患者提早面临更艰难的生活困境。

出现情绪异常、幻觉疾病已恶化?  早发性失智症可能有哪些征兆?

早发性失智症起初与老年化失智症的症状雷同,皆有记忆力减退、忘东忘西等行为反应。随着病情恶化,可能出现情绪异常、人格改变、认知障碍、口语表达障碍与执行能力下降等症状。然而,患者在确诊前容易因民众对其认知度不足,或因失智症普遍为高龄患者等刻板印象及,而被误诊为其他精神疾患,甚至出现延误就诊的状况。

根据《哈佛健康出版社》刊载资料指出,早发性失智症的发病原因多为遗传所致,意即家族中成员若有相关病史,老年期罹患失智症或提早罹患失智症的机会相对较高。当中不乏有神经性退化的路易氏体失智症、额颞叶失智症,以及因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血管性失智症。

据国外统计数据,早发性失智症的罹患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美国自2013年至2017年期间,30-64岁年龄区间的族群当中,被诊断为早发性失智症的比例比过往多出200%;再以全球性统计数据来看,每年亦有约37万例新增病例发生,说明早发性失智症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疾病之一。

年轻时酗酒、药物上瘾危害最大?  引起失智症的8种高风险因素

除了不可控的遗传因素外,早发性失智症是否存在其他可控因子?瑞典一项针对入伍士兵长达37年的研究结果指出,487位士兵在54岁左右患上早发性失智症,发现受试者在年轻时期,就已检测出血压较高、认知分数结果较低等现象。另外,研究亦发现,生活中若有酒精与非酒精药物上瘾、忧郁症、中风,以及具有家族失智症病史者,皆会影响早发性失智症的发生率。

一项针对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的研究也发现,与外界较少接触的社会孤立、维生素D摄取不足导致的病毒感染、听力不好使社交能力下降、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与糖尿病等因素,亦与早发性失智症有关。此外,社经地位对认知储备能力的培养亦有影响,经济能力较不好的家庭,罹患早发性失智症的风险较高。

《哈佛健康出版社》强调,以目前已知的文献来看,引起失智症的8种高风险因素分别为:基因(APOE4)、酗酒或酒精使用障碍、社会孤立、维生素D不足、听力下降或听损、中风(病史)、心血管疾病(病史)、男性罹患糖尿病。另外,社经地位、教育程度、握力较低、忧郁症病史等亦可能是危险因子。

早发性失智症连中壮年也会得?

趁年轻快做6件事降低风险!

总的而言,早发性失智症的发生或许有迹可循、甚至可以加以预防。以上述瑞典与英国的研究结果来看,年轻时期健康状态与生活习惯的影响比重,占据所有影响因素的一半左右,说明及早进行自我生活管控,将机会延后失智症的发生时间。

在失智症尚未发生以前,《哈佛健康出版社》建议,每天可透过日晒15分钟的阳光,一周3-4次的频率来获得身体所需的足量维生素D;同时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533运动原则,每周五次运动,一次运动30分钟,每分钟心跳达130下,将有助于保持身体机能与代谢。另外,饮食应减少重甜、重咸、加工腌渍食品,且避免过量饮酒,均衡补充六大类食品以保持体态健康,可有效预防三高的发生。

大脑活化与社交活动息息相关,每周若有固定聚会或足够的社交互动,可以明显活络脑神经的健康,而听力受损者,因为听力上的困难,可能导致在交谈与理解上容易产生挫败感,进而阻碍对话的进行,因此,具有弱听患者也务必寻求专业门诊,必要时使用助听器,以维持好的生活品质与社交生活。

在生活习惯与压力渐涨的环境中,失智症已不再是传统认知上的老年人疾病,早发化的现象逐年上升。当家中出现一名早发性失智症患者,家人就需要提早接受并照护其未来的生活,若照护者本身还有子女与父母要照顾,将成为家庭照护中的「三明治族群」。在预见未来可能增加的三明治族群时,大众可着手关注自身与家人的健康,努力延后失智症的发生时间。

原文出处:

https://blog.coolhealth.com.tw/2024/02/01/early-onset-dement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