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太快忘记我自己 !常做「5 finger」五件事预防失智

如何分辨是老化的健忘还是失智?两者临床诊断并不容易区别,最主要的判断是,「有没有影响日常生活」。(示意图/Shutterstock)

人口老化的趋势,失智症成为棘手的问题,根据内政部委托台湾失智症协会于民国一○八年进行失智症流行病学调查,台湾失智症人口已有二十八万人,六十五岁以上,每十二位就有一位罹患失智,八十岁以上老人,每五位就有一位罹患失智症,预估到一三○年失智人口将超过六十七万人,呈现倍数成长。

台湾临床失智症学会理事长胡朝荣表示,失智症的发生率以五岁为级距,六十五岁到七十岁发生机率二%,七十岁到七十五岁发生机率约四%,七十五岁到八十岁罹患的机率是八%,等于是每五岁增加一倍,而且不只是老人,某些状况年轻人也会发生失智的现象

●认知功能退化 影响正常生活

以临床诊断来说,构成失智症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认知功能下降,包含记忆、执行能力方向感、学习新事物的能力等,二、要影响日常生活,这两个条件同时存在,才叫做失智症。

失智症与智能不足不同,智能不足是天生的认知功能比别人差,成长过程中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失智症则是一个认知退化的过程,「本来很好,慢慢变不好」。

另一个概念是,失智症必须跟过去的自己比,而不是跟同侪比,二○○九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即是因为认知功能比一般人强而延误失智症的诊断,因此,若担心自己是否罹患失智症,可以问问自己或旁人,认知功能是不是有比以前差,影响做事或正常生活,以此为判断标准。

失智症、阿兹海默症帕金森氏症一般人搞不清楚,胡朝荣解释,失智症只是一个症状,背后的病因很多,阿兹海默症是造成失智症的原因之一,帕金森氏症是脑部的神经病变,临床表现是肢体容易颤抖、行动迟缓、肌肉僵硬、缺乏平衡感,即动作区域出问题,帕金森氏症经过一段时间,慢慢影响到脑的认知功能,也会造成失智症。

●临床常见四种成因

失智症的成因很多,临床最常见有四种:一、阿兹海默症:脑部类淀粉蛋白不正常累积所造成的退化性疾病。二、血管性失智症:中风(出血或梗塞)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三、额颞叶失智症:脑中涛蛋白不正常累积,额颞叶渐渐萎缩所引起的脑部退化性疾病。四、路易氏体失智症:脑部异质蛋白(路易氏体)不正常沉积所引起的退化性疾病。

另外,还有因为头部外伤引起的失智症,例如,美式足球员或拳击手头部轻微的外伤,长期累积下来也会造成失智症,而台湾年轻人的失智症多半是因为车祸头部重创导致认知功能受损。

第一种阿兹海默症最初的表现是记忆力不好,而且是「新的记忆无法形成」。

胡朝荣以自己的病人为例,病人常常会记得八年抗战在哪打、跟过哪个将军、做过哪些事情,但是你问他昨晚跟谁吃饭,他记不起来,这里的记忆是个动词,「无法形成新的记忆」,并不是他记忆力不好,到末期严重时,不管远近,所有记忆都会丧失。

第二种常见的是血管性失智症,临床的表现就比较多样性,最主要是中风引起的脑部伤害,中风分为出血或梗塞,看伤到脑部哪一个区位,如果是语言区,语言能力开始不好,如果是靠近记忆区的海马回,则记忆功能开始变差。

第三种额颞叶失智症起因于另一种不正常蛋白质─涛蛋白在额叶及颞叶不正常累积造成额颞叶萎缩,临床表现是语言障碍、个性人格骤变,一开始记忆力减弱较不明显。

第四种路易氏体失智症跟帕金森氏症很像,包含动作障碍及认知功能不佳,临床上用一个比较简单的判断:一年之内,动作障碍与认知功能衰退同时出现,就称为路易氏体失智症,一年内先有帕金森氏症,七、八年后才出现失智症者,才叫做帕金森氏失智症。

理财周刊发行人洪宝山(左)、台湾临床失智症学会理事长胡朝荣(右)。(图/理财周刊提供)

检查:抽血、正子摄影、核磁共振

如何分辨是老化的健忘还是失智?胡朝荣坦言,这两者在临床诊断并不容易区别,最主要的判断是,「有没有影响日常生活」,如果是老化的健忘,一般生活比较没有问题。举例来说,诊疗时,「红色、快乐、脚踏车」三个词请病人记下来,五分钟之后再重复问一次,健忘的老人三个词里面可能讲一个、二个,经过提示后,全部会想起来。

失智患者则不然,他会跟你说,「有吗?你刚刚有跟我说这三个词吗?」他一整个忘记,而在日常生活中,约会常常爽约、新的事学不会、以前会做的事变得不会做、常常迷路,是比较常见失智症的征兆。

对于退化性的失智症,也可以用抽血或正子摄影检查,若是血液中类淀粉蛋白浓度过高,就是阿兹海默症的高危险群,当然可以用更精确的「正子摄影」来诊断,一次正子摄影要价七万元,且没有健保给付,不过可以很清楚看到类淀粉蛋白在脑中的堆积,准确率达九七%。

至于血管性失智症主要采用核磁共振来检查,判断脑内血管出血或阻塞的状况,额颞叶失智症检查以正子摄影及核磁共振兼用,只不过对于涛蛋白的正子摄影目前尚在研究阶段,临床还未普及。

很遗憾地,目前失智症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不佳,医生希望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只要常常健忘或稍微有认知障碍的人,就被归为「轻微认知障碍」,这些人有一五%的机率演变成失智症,是罹患失智症高危险群。

事实上,国际前十名的大药厂,如辉瑞(Pfizer Inc.)、百健(Biogen)皆有研发阿兹海默症新药,大部分的标的是把脑中的类淀粉蛋白清除掉,动物实验中确实看见认知功能改善,但是在进入人体临床实验时,都尝到失败的苦果。有些学者认为,治疗的太晚,即便是清除脑内的类淀粉蛋白,坏死的脑细胞不会再生,因此,从治疗转为预防,已有药厂、生技公司从血液、脊髓液来研究,希望提早十年、二十年发现类淀粉蛋白的细微累积,在症状未出现之前就把类淀粉蛋白清除掉,目前还在努力阶段,或许再过几年会有进一步成果。

●「5 finger」 常做五件事预防失智

「药物治疗没有成功,也不必悲观,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来预防」,胡朝荣提出「5 finger」,提醒民众常做五件事情:

(1)适度运动,(2)良好的饮食─特别是地中海饮食,(3)控制三高,(4)认知训练─常常动脑筋,(5)多参与社交活动,即可避免失智症发生。

针对地中海饮食,台湾有推出本土版的地中海食物,如少吃红肉、多吃白肉,多使用橄榄油、苦茶油,多喝茶,茶跟红酒成分不一样,同样有抗氧化、保护血管的效果。另外,良好的睡眠也很重要,深度的睡眠可以有效清除脑中的废物,维持脑细胞正常运作。

借镜日本经验 发展社区照护中心

一旦家中有失智症患者,最辛苦的莫过于家人,胡朝荣指出,除了生活及认知障碍,失智症病患七○%至八○%都有精神症状,「太阳下山之后开始妄想、躁动,半夜不睡觉、趴趴走」的「日落现象」,造成家人极大的负担,他说,有位先生陪失智症的太太来看病,最后连先生也一起看诊,因为长期睡不好、记忆力下降,呈现崩溃的状态,「失智症治疗很特别,要把照顾者一起纳进来关心」。

目前台湾约有二十五至二十八万名失智人口,从健保局资料显示,约有二十万名失智症患者已到医院就诊,卫福部喊出「七七七」口号,要在二○二五年之前有七○%的患者被诊断、七○%的照顾者得到咨询、七%的民众得到失智症教育,显然初步成效不错。

就照护来说,借镜日本经验,发展社区照护中心势在必行,行政院于二○一七年推动「失智症防治照护政策纲领暨行动方案2.0」,建构以医院为主体的失智症共同照护中心,目前全台有九十个共照中心,每一个共照中心支援社区五、六个照护据点,一来减轻家属负担,二来失智症患者可以在其中参与社交活动,改善认知功能,目前已有四万名失智症患者接受社区据点的日间照护 。

胡朝荣指出,社区据点做的有限,失智症患者一个星期到据点三、五天,晚上还是回到家中休养,若是家庭无法自行照顾,就必须到机构或团体家屋进行二十四小时照顾,学理上「二十万的失智症人口,理应有十万人进到照护系统」,这是大家必须努力的部分。

本文作者:蔡武穆

(本文摘自《理财周刊1074期》)

《理财周刊107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