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在天空的24H手机! 海洋二号B星「覆盖全球90%」织天网
▲海洋二号B星发射,开启世界第一个「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建设」里程碑。(图/CFP/同下)
大陆7年前成功发射海洋二号A星,今(25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再发射海洋二号B星,开启了世界第一个「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建设」的里程碑,提升大陆海洋摇杆业务化观测能力,同时提高海洋预报、监测预警水平、防灾减灾及海上突发应变能力。
由于现在卫星发展趋势从「单一化功能」转向「多功能集结」,但在实现上却有些难度。以这次发射的海洋二号B星为例,它的六大载荷让卫星的工作频率跨越8个波段,天线数量是大陆国内最多,电磁环境非常复杂。
与海洋二号A星不同的是,B星在A星的基础上,再新增了船舶识别和数据收集分系统,如此一来,它不仅能对海面高度、风场、温度等海洋动力环境要素做更精准的观测,还增加两项功能,也就是具备对全球船舶自动识别、同时接收、存贮及转发近海及其他海域浮标测量数据的能力。
为了让卫星的多功能集成能不互相干扰,航天五院的海洋二号卫星研制团队在测试方法上进行了系统规划,从整星总装、分系统、载荷、单机以及电缆包覆等层面,都做了针对性的处理,让各个载荷能够正常的收发信号。
除此之外,海洋二号B星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不受天气、光照等干扰,提供全天时、全天候不间断的服务,就像一只「飘在太空中的手机,随时随地保持开机状态」,设计寿命长达5年,可覆盖全球90%以上区域。
航天五院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张庆君表示,以前一颗星要20多天才能针对全球观测一次,无法满足我们海上运输、大洋渔场、海洋科考、海上安全等多方面要求,「必须建立海洋观测网,快速提供高精度海洋环境数据,而海洋二号B星就是组网的首发星。」
海洋二号B星一天可覆盖全球90%以上的海域面积的海洋风场探测,等于在海洋上空织起「天网」,够实时获取观测区域内海面温度、海面风速、海冰、海洋上空降雨量、水蒸气含量、液态水含量等海洋动力环境参数,具有大尺度、全天时、全球观测的特点,如同台风监测的「千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