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媒合能力不足 社会住宅恐沦蚊子馆

台湾空屋占比相当高。(图/记者林信男摄)

记者林信男/特稿

营建署将在10年内建设3万4,000户只租不售的社会住宅,盼改善弱势族群居住空间不足的问题,但在欠缺媒合能力情况下,即使供给量增加,弱势者也不见得都能入住,届时这些社会住宅,恐沦为另类蚊子馆。

政府尝试推动「租屋服务平台示范计划」,协助中低收入家庭寻找合适租屋处,不过根据公民团体巢运」观察,「租屋服务平台示范计划」实施满1年,成功媒合件数仅14件,少得可怜。

不过媒合能力显然不是住宅政策重点,为回应「巢运」希望社会住宅存量达5%的诉求,营建署不仅计划在10年内建设3万4,000户社会住宅,还打算充分利用全台超过85万户空屋,使其转型为出租住宅。

上述作法,或许能使社会住宅供给量明显增加,但政府透过哪些管道宣传?中低收入户如何取得相关资讯台北市3个租屋服务平台,都有架设专属网站,不过弱势族群有多少使用网路机会?相关配套措施若不够完善,供给量的成长,可能只是让空屋率持续上升,入住率不见起色

况且,能否在10年内广建3万4,000户社会住宅,仍有待检验,空屋转型为出租住宅的作法,也可能在投资客不愿配合、可转型空屋太老旧、修缮成本过高等情况下,继续停留在「初步构想」阶段

政府愿提供更多社会住宅,是弱势族群的福音,但只把焦点集中在供给量的增加,却忽略媒合配套措施的重要性,恐使福音走调,造成社会住宅没人住,蚊子多代同堂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