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铁蹄下“濒危”的赫哲族获幸福“新生”
新华社哈尔滨12月15日电(记者李建平、马晓成)冰封的八岔河宛如一条玉带,从黑黝黝的大地上穿过。离河不远处,一栋栋新颖的二层别墅拔地而起,房门前一艘艘八九米长的渔船彰显着户主渔家的身份。这里是中国赫哲族重要聚居地之一——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
仅有五千余人的赫哲族是中国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作为渔猎民族,当年赫哲人只要拿一根1米多长的棍子就能在江边抓到鱼,冬天吃冻鱼片、夏天吃晒鱼干,自给自足。
然而,70多年前,这个中国东北最后的渔猎民族险些在侵华日军的铁蹄下消亡。“别看我们赫哲人现在过得这么好,可当年差点全都死在日本侵略者的手里。”八岔村村民吴桂凤的父辈们曾经历过侵华日军的残暴统治。
骁勇善战、不畏强暴是赫哲人的民族性格。抗日战争中,中国一些赫哲族民众积极抗击日寇,让日本侵略者十分愤怒,想出了让赫哲人离开赖以生存的江河,集中到荒野“自生自灭”的诡计。
吴桂凤时常听父亲提起那段“黑暗”的日子:1942年,日本侵略者抢占了赫哲人世居的地方,强迫他们搬到远离江边的沼泽和荒地。“那地方不能打鱼,连水都是红色的,人们只能靠打野物和采野菜填肚子”。
被强迫迁居后不久,族人们居住的地方就开始流行传染病,在缺食少医的恶劣条件下,不少赫哲族人逝去,吴桂凤有三个亲属在那时先后病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境内赫哲族人口已由日本侵华战争前约3000人骤减至300多人,处于濒临消亡的境地。
“那时候赫哲人太苦了。”今年71岁的赫哲族老人韩桂凤是八岔村距离那段“屈辱历史”较近的人之一。
“当时缺吃少喝的,几乎家家都有人死,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韩桂凤听父辈们说,当地不少人死的时候身上有黑斑,有人说是瘟疫,也有人说是中毒。
还有赫哲族老人说,当时日本人隔几天就会到赫哲族居住地取一些饮用水,连同从赫哲人耳朵上抽出的血样一并带回去,好像在做什么研究。
饱受日寇摧残和压榨的赫哲人并没有屈服,反而激发了他们反抗和求生的斗志,坚强地存续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帮助赫哲人重建家园,并为他们无偿提供了渔猎工具、粮食、衣物等,让赫哲族群众重新过上安稳生活。
现在衣食无忧、住在别墅里的赫哲人不仅捕鱼、种地,还发展旅游、搞养殖,“我们打造了 赫哲第一村 旅游品牌,成立了 以养代捕 渔业农民合作社,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8万元。”八岔村党支部书记尤明国说。
今天的赫哲人已经走上了民族平等的发展道路,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但侵华日军给他们带来的这份“伤痛”,会一直警醒赫哲族后人。
(原标题:侵华日军铁蹄下“濒危”的赫哲族获幸福“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