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决战点 内忧 贫富鸿沟难跨越

大陆十年来居民收入情况

2019年大陆部分地区人均收入

背景图片图/新华社

上海外滩新天地,数不清的高级商场内,人潮总是络绎不绝,入夜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好一幅富裕浮华的景致;比邻上海的经济大省江苏,在2020年1月兴高采烈地宣布,全省8,000万人口中,仅剩17人未「脱贫」。2019年,上海人均收入达人民币(下同)69,442元,是大陆各省市之冠,江苏为41,400元。

但远在二千四百公里外的四川凉山,却是另一个世界。这里是大陆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地处环境恶劣的山区,居民多以务农为生,却难以温饱,上学对当地孩童是奢侈的愿望。在凉山州辖内,目前还有7个县被列入国家贫困县

根据大陆官方标准,国家级贫困县为人均年收入不足人民币2,300元的地区。至2020年5月,全大陆还有52个贫困县。为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国政府已宣示要在2020年底前,让所有贫困县都脱离贫困,同时取消贫困县制度。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让脱贫的憧憬变得愈来愈模糊。

6亿人月均收入 仅1,000元

「6亿人月均收入仅1,000元」,大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两会」(人大、政协会议记者会上的惊人之语,暴露了大陆迈入中高收入国家、成为全球经济强国背后,严重的贫富不均问题长期隐而未决,也道破大陆要在今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窘境。因为相当于东协总人口的这6亿人,涵盖大陆40%的家庭,被归类低收入和中间偏下收入的族群。协助这一大群人真正「脱贫」,在新冠疫情来袭后,无疑已出现最大的挑战。

小康社会 百年奋斗目标

为何要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因为这对中共稳定大局有莫大意义。这是大陆领导人近三十年来的重要政治口号和施政方针。

2012年中共「十八大」举行,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提出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体目标,其标准是GDP总量和人均收入都比2010年增加一倍。自习近平就位后,他誓言脱贫攻坚任务,并在「十九大」时提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自习近平主政后,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成长放缓,但均保持在6%以上的稳健增速。专家估算2020年经济成长只要5.6%以上,即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里程碑。按照以往的经济运行节奏,如此目标原可轻易达成,但疫情打乱了步调,2020年第一季大陆GDP衰退6.8%,创下28年来首次负成长。长期研究大陆问题的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寇健文受访时表示,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有强烈的民族复兴使命感,完成小康社会建设是其一,但经济议题还是最优先、最重要的。

寇健文认为,若硬要达成一些全面小康社会的表面数据,如GDP翻倍、贫困县全部「脱贫」等指标,相信大陆政府可以「做」到,但这个目标暂缓达成,是可被接受的,大陆不一定要急着让所有贫困县「被脱贫」。

达成表面数据 问题仍在

台大政治系教授张登及说,去年大陆各界都还认为今年可以达成全面小康社会,且会被载入史册未料杀出新冠疫情,尤其李克强在提出「6亿人月均收入仅1,000元」后,引发更多争论。他并指出,大陆「脱贫攻坚战」的脱贫标准其实很低,今年是有机会完成全部脱贫任务,但即使贫困县全部脱贫,但还有6亿多人的月均收入低于1,000元,他们这些收入若放在大陆二线城市,生活仍会有问题。

张登及认为,大陆的脱贫还在改革的路上,现在只是达到法定标准,但从李克强的宏观经济角度看,大陆远未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标准,还是得继续前进,不能一直停留在脱贫,否则还会面临贫富不均、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

大陆领导人当然清楚这场疫情对大陆经济和社会带来的重大冲击,在疫情放缓后,习近平和李克强便分头探访民情、安抚民心。习近平自4月以来,分别考察浙江、陕西、山西和宁夏的农民、工人,强调「脱贫攻坚」的决心。李克强6月1日赴山东烟台,在拜访一处老旧居民区时,高度称赞地摊经济能创造就业岗位,是「人间的烟火、中国的生机」。然而,此举却引来许多反对声音。

台北经营管理研究院院长陈明璋认为,「地摊经济」是要解决失业问题,让更多人维持收入,并活跃大陆内需市场,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但在一线城市可能有影响市容等隐忧而难以执行。张登及则认为,「地摊经济」动机很单纯,就是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以免失业问题冲击政权稳定,其内部对此可能意见不一,但不至于成为菁英政治的路线斗争

大陆企盼今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因疫情这只黑天鹅而生变,但在整个大环境巨变之下,达成口号式的目标已非当务之急,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努力解决疫情加剧的贫富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