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看经济】傅中原/跨世代隐忧 台湾族群贫富不均问题

▲在不同族群间,基于不同的教育程度文化风俗、甚至是社会观念背景歧异,造成族群间在经济条件上的差异性,进而反映出不同族群间所得分配情况。(图/记者李毓康摄)

●傅中原现职商业发展研究院商业发展与策略研究所研究员。政治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专长国际贸易区域经济理论产业经济学等领域,着有多篇与区域贸易协定专栏文章

家户所得高低不仅展现一国经济实力的表现,同时也可代表国民财富。在国家所得结构的背后,是由众多不同族群构成的群体所得所共同组成。在不同族群间,基于不同的教育程度、文化风俗、甚至是社会观念等背景歧异,造成族群间在经济条件上的差异性,进而反映出不同族群间所得分配情况。

根据主计总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家户平均所得自90年86.5万元,成长至107年的103.6万元,复合成长率仅1.04%。若考量到这段期间的消费者物价指数成长情况(估算为0.99%),我国家户所得仅有微幅成长。

历年台湾家户平均所得。(资料来源/行政院主计总处「家户收支调查」)

根据下图,原住民家庭与其他族群家庭总所得比在103年时达到1.87倍,也就是说其他族群家庭平均年所得比原住民家庭高出1.87倍;而该所得比在106年时稍微降低一点,来到1.80倍。但整体来说,原住民家庭与其他族群家庭总所得差距仍较大,甚至接近两倍。

▲原住民家庭与其他族群家庭总所得比较。(资料来源/103年与106年台湾原住民族经济状况调查、行政院主计总处「家户收支调查」。)

若比较原住民家庭与其他族群家庭在薪资结构上的情况,下图显现出原住民家庭的所得是有小幅上升,使得两者间的薪资所得倍数有下降,从103年的1.37倍下降到106年的1.29倍。但值得注意的是,原住民家庭在两年间的薪资成长达到11%,但反观其他族群家庭仅增加4%。可见薪资倍数下降的原因不仅显现出原住民家庭就业条件的改善,但近年整体就业环境对于其他族群的家庭来说,就显得更加严苛。

▲原住民家庭与其他族群家庭薪资所得比较。(资料来源/103年与106年台湾原住民族经济状况调查、行政院主计总处「家户收支调查」。)

从103年到106年间,两族群的家庭消费力均呈现微幅上升,且原住民家庭消费支出成长率为12%,而其他族群家庭为7%,使得两者间支出比下降至1.49倍。

▲原住民家庭与其他族群家庭消费支出比较。(资料来源/103年与106年台湾原住民族经济状况调查、行政院主计总处「家户收支调查」。)

家庭储蓄动机不外乎预防突发情况使用、准备购买耐久性财货、甚至可作为预留给下一代的财富。从上图可看出在103年时,原住民家庭与其他家庭储蓄比为1.2倍,但到了106年却出现大幅逆转,其他家庭的储蓄低于原住民家庭,该比例降至0.77倍,而且原住民家庭的储蓄成长60%,但其他家庭仅成长2%。

究其原因,原住民家庭储蓄增加推测是来自于移转性所得大幅上升所致;而其他族群家庭却是因为消费支出扩大导致抵减掉储蓄,也意味在当实质所得停滞不前,减弱消费者购买力,消费者将拿出更多所得才能购买到所需的财货与劳务

▲原住民家庭与其他族群家庭储蓄金额比较。(资料来源/103年与106年台湾原住民族经济状况调查、行政院主计总处「家户收支调查」。)

财产所得可视为另一种储蓄,该所得可能是自于金融投资、房地产、或是父母移转给小孩的财富,也就说财富越高,即使所得较低,也能够支撑起家庭的消费,维持一定的开销。

由下图,原住民家庭在财富所得上远低于其他家庭,而该财富比例在103年达到23.13倍,到了106年更来到25.29倍,意味其他家庭面临到所得增加,除选择小幅增加储蓄与消费,但有更多的所得用来投资其他资产,以创造比定存更高的报酬率;但原住民家庭当所得增加时,几乎都是用于消费与储蓄,甚至减少用于投资的金额。

▲原住民家庭与其他族群家庭财产金额比较(资料来源/103年与106年台湾原住民族经济状况调查、行政院主计总处「家户收支调查」。)

从上述数据分析,在我国的原住民家庭与其他家庭间虽然并没有造成贫富不均现象。在短期下,可能并不影响家庭消费力;但从长期来看,由于财富是属于跨世代移转的所得,对原住民家庭而言,倘若无法累积财富给下一代,将可能会影响到小孩未来提升人力资本所需的资金需求,进而影响到他们在求学与求职等能力表现,而我国将可能出现跨世代贫富不均之隐忧。

热门文章》 ►贸易战导致全球经济陷于「信心危机」

►台湾可成为贸易战下「资金净移入国」吗?►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