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更容易「中暑」!在家備好這幾種食材,隨時一杯「消暑茶」緩解不適
阳暑在大太阳下或闷热不通风的环境容易发生,热气闭锁在体内,会引发中暑症状。 图/优活健康网
林巧梅表示,如果体质属于气虚的人,容易感受外邪,包含暑邪,室内外冷热温差太大,热气就容易闭锁在体内,引发中暑症状。她指出,中医将中暑分为阳暑及阴暑,分别有以下造成原因,及预防方法:
中阳暑恐脱水、昏迷
阳暑在大太阳下或闷热不通风的环境容易发生,症状可能有轻微发热、头晕头痛、肩颈僵硬、汗多口干、食欲减退、疲倦、小便减少等,严重者甚至昏迷、热衰竭、脱水。
预防阳暑饮食:
1.须特别注意水分及电解质补充
2.可适量补充爱玉、仙草、绿豆、薏仁
3.生脉饮:西洋参、麦门冬、五味子
4.西瓜翠衣:切片煮水饮用
5.荷叶:升阳清热,有助解暑
阴暑肇因冷热温差大
阴暑多因不正确的解暑方式引起,如:冷热温差大、长时间待冷气房(产生所谓的冷气病)、过度食用冷饮如啤酒、瓜类,及乘凉受寒等,症状可能有头痛、筋骨酸痛、腹泻、倦怠、鼻过敏等。
预防阴暑饮食:适量饮用生姜茶
林巧梅提醒民众在日常活动上,应注意进入冷热空间的转换须有缓冲空间,例如先在走廊适应、增加防护措施如物理性防晒或冷气房加薄外套。万一中暑了,建议平躺休息、移至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分电解质,急症仍须送急诊。
而中暑轻症如轻微发热、头晕头痛、肩颈僵硬、胃口不好、汗多口干、疲倦、小便减少等不适症状,可以刮痧,但刮痧完因为毛细孔打开,要特别注意防风防暑,也注意不要过度刮痧至肿胀瘀血太过。至于食疗可喝四神汤补气,阳暑阴暑不适症状也可以服用中药缓解。
本文转载自《优活健康网》,原文为:入秋又温差大,小心中暑!中医教你喝「消 暑茶」缓解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