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荔冬枣变夏枣(创新故事)
冬枣一般在每年10月至11月份自然成熟,而在陕西省大荔县,今年的冬枣最早5月就已上市,变成“夏枣”,其最高价格是正常成熟冬枣的30多倍。
前不久,在大荔县委、县政府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同主办的大荔首届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大荔冬枣开园仪式上,县委书记刘莉在讲话中揭晓了大荔冬枣变夏枣的秘密:硬科技支撑。
国家林草局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红枣首席专家李新岗教授,长期在大荔县从事冬枣科学研究和技术指导。他指着成片的大棚冬枣对记者说,大荔冬枣的硬科技首先体现在设施栽培上。
大荔是我国枣树发源地之一,当地农民在开始发展冬枣产业时遇到的第一个大难题,就是成熟期遇雨裂果。200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枣科学研究团队和大荔县红枣发展中心专家,创建了冬枣冷棚栽培模式,当年实现亩产值2万元,在当地引起轰动。第二年,这一技术便在大荔冬枣产区快速推广。
近几年,市场对冬枣的需求迅猛增长。为破解冬枣供应期短的难题,科研团队继续攻关,于2013年突破了日光温室(温棚)栽培技术,解决了冬枣提早成熟的难题,并形成了日光温室、钢架棉被棚、双膜冷棚和普通冷棚等栽培模式,冬枣的成熟供应期从10月提早到5月,由露地栽培的40天延长到6个月。此后,科研团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发现了冬枣品质形成机制和成熟生理特征,为其优质高效生产奠定了基础。
第二项硬科技是培育健康土壤,提升冬枣品质。过去枣农用化肥较多,不仅降低了冬枣的品质,还造成土壤板结。从2015年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郑险峰副教授带领团队,对全县1100多个枣园进行土壤养分测试,建立了“精准施肥专家系统”,增施优质有机肥,开发应用微生物肥。几年下来,化肥减施20%,肥料利用率和土壤肥力显著提升。
在朝邑镇平罗村,党支部书记赵建明带领村民,充分利用就近的养殖场厩肥,建起了规模化蚯蚓肥生产基地,解决了枣园优质肥源问题。“土壤更健康,冬枣当然也更好吃了。” 赵建明得意地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大荔县密切合作,经过15年不懈努力,使大荔冬枣设施栽培从最初的2亩发展到如今的42万亩,冬枣年产值超过60亿元。如今,大荔冬枣连续6年跻身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20强,2020年品牌价值达到48.6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