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所副总经理刘绍统:机构投资者已占科创板交易总额25%

“截至今年5月底,科创板已累计上市企业282家,IPO融资金额3600多亿元,总市值近4.1万亿元,占同期上海上市公司数量的64%,融资额的61%,总市值的8%。”6月1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简称“上交所”)副总经理刘绍统在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上表示。

刘绍统介绍,科创板运行两年来,在证监会的领导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秉承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理念,践行尊重注册制的基本内涵,借鉴国际最佳实践、体现中国特色和发展阶段三原则,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改革符合预期,市场运行平稳,改革取得了较好效果。在支持硬科技企业上市,在完善市场基础制度,在审核注册机制、市场功能结构生态方面,促进资本市场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具体来看,刘绍统表示,在支持硬科技企业上市方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科创板硬科技特色,积极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

据刘绍统介绍,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三大行业领域科创上市公司的数量占比约70%,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集成电路科创板上市公司已形成了较为完整、自主可控的产业链;生物医药领域汇聚了相当一批科技攻关能力强的创新药企业;高端装备企业,在诸多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其他领域优质标杆科创企业也陆续到科创板上市。科创板已成为硬科技企业上市的集聚地。

在完善市场基础制度方面,刘绍统表示落实了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工作方针。按照《证券法》确立的证券市场基本法律制度,推进完善了发行、上市交易、持续监管、并购重组、退市等一系列关键基础制度,贯彻落实《刑法修正案(十一)》,大幅提高对欺诈发行信息披露造假、中介机构提供虚假证明文件、市场操纵等犯罪的刑事处罚力度,实施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制度等,构建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基础制度体系,持续提升资本市场的治理能力。

在构建审核注册机制方面,刘绍统称,建立了上交所审核、证监会注册的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注册机制。实践中运行顺畅,效果很好,实现审核公开化电子化规范化,增强公开透明度,增强发行上市的可预期性。

刘绍统强调,平均来看,在科创板ipo的企业,从受理到上市委审议,总体用时156天,接近于境外成熟市场。

在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方面,刘绍统透露,科创板综合考虑预计市值、收入、净利润、研发投入、现金流等因素,设立以预计市值为基础的多元化包容性发行上市条件,允许符合条件的未盈利企业上市融资,允许红筹企业、特殊股权架构企业上市等制度,满足了不同类型科创企业的上市融资需求。

刘绍统表示,截至今年5月底,科创板已累计上市企业282家,IPO融资金额3600多亿元,总市值近4.1万亿元,占同期上海市场IPO公司数量的64%,融资额的61%,总市值的8%。

在完善市场结构和定价机制方面,刘绍统称,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科创板的投资者结构、市场化定价等方面都出现了积极的变化趋势。

据刘绍统透露,从投资者结构看,机构投资者的交易占比正在逐步提升。今年一季度,机构投资者占科创板市场交易总额的比重达到25%,公募基金等专业机构投资者持有科创板公司的流通市值占比近40%。境外机构投资者通过沪港通、通过境外知名指数机构,也广泛参与到科创板市场的投资。

刘绍统说,从市场化的定价来看,注册制将发行定价权交给了市场,建立了以专业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市场化询价、定价和配售机制,支持发行人采取战略配售、超额配售、选择权等差异化的业务安排,形成定价约束。同时,在二级市场交易机制方面,在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基础上,放宽了涨跌幅,完善了多空平衡机制,促进了市场合理定价。

此外,在形成科创投融资生态方面,刘绍统表示,注册制改革助力科技与资本的良性互动,创投机构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投资的引擎作用。

据刘绍统介绍,目前,90%以上的科创板公司在上市前获得创投资本的支持,投资规模近1800亿元。通过打通科创行业“募投管退”全环节,更好地促进了科创资本的形成,推动要素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集中,畅通科技、资本与实体经济的高水平循环。科创板推动了大量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的结合。超三成科创板公司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项目,有效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

“上交所衷心感谢各方一直以来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始终听取市场各方意见,凝聚力量、群策群力,扎扎实实做好科创板深化注册制的改革。”刘绍统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