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以外的人生目标 曾让孩子思考过吗?

台湾升学主义至上,除了为考试念书,许多孩子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何在,陷入迷失与自我否定的情绪中。(图/视觉中国CFP)

文/陈祖辉

日前一位北一女新生跳楼自杀结束青春年华,其留下短短的字句,透露出人生的疲累与无奈。姑且不从高成就父母教育下的压力解读自杀原因,毕竟完全将父母的高成就归咎是自杀的主因,未免对当事人父母是一项严厉的指控笔者无意朝此方向探究

近来同事跟我分享她女儿明年即将考高中,女儿在高压的学习期间透露个人心声,向母亲说:「当前找不到追求的人生目标!」此话一出,笔者同事刚开始认为女儿自己找不到目标是不是一种不认真或是不用心课业上的卸责之词,当同事转述给笔者听的时候,吾人认为这句话其实是有意义的!应该好好正视并小心回应子女!

有意义的地方在哪里?国高中准备升学的阶段,「为了考上理想学校─努力读书」从来不应该是一个人生目标。台湾升学主义工具性造就了学校、父母与子女都是以功利成就的角度看待自己与子女,因此为了升学而读书,并不是自己真的喜欢读书而读书。学校方面喜欢以排名刺激学生上进,在同学间互相比较,在未来升学的学校间互相比较,这一个没有人性与温暖的「比较」,难道就是人生的目标吗?

笔者问同事:「您在女儿同年龄的时候,有追求的人生目标吗?」同事腼腆地回答:「只有考上理想学校这个单一目标」。于是笔者向同事建议,大方地向女儿承认和她一样,当年也是没有追求的人生目标,这不见得是错的!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环境,不论是家庭与学校都没有引导学生思考升学以外的人生目标。

曾听过一个小故事,日本一位成绩优异的中学生告诉老师,自己决定读农科,老师问想读农科的理由,他说自己的父亲是一位树医,任何生病植物到父亲的手上,都有机会起死回生,他感受到当一位植物病理学家是一个有责任感且有趣的事。他学农目的不是赚大钱,而是想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学习的目的是要让有意义的目标成真,个人努力达到目标前所做的各种牺牲才会是甘之如饴的。对比台湾教育用考试带动学习,学生不甘愿活在当下,无法从事有意义的事,因为当自己想做的事如果将来不能养活自己,大人们便会跳下来干预,并且用导正的态度使自己内心梦想转向,从此追寻的理想目标不在,当然走向虚无飘渺的「迷茫人生」。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研究自杀问题,人若处于贫穷线以下或重大灾难过后,自杀行为相当普遍;但别忘了,人在经济富裕阶段,若是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人生目标,那就会进入一种「迷乱」(anoime),迷乱型的自杀在如今先进国家社会中越来越普遍,多少与自我实现受阻有关,自杀者厌倦了社会排名的比较,这种不是因为贫穷而自杀的现象,应值得学校、家长们与整体社会一同探究并省思

好文推荐

香港回归20周年看「今日的港澳 明日的台湾」

拒绝被圈养 不要活在家长的保护伞

憎恨犯罪 恐怖主义温床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作者陈祖辉,中央警察大学犯罪防治所博士,研究修复式正义青少年犯罪问题、暴力犯罪研究。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