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不输基辅市长,昔日我国首都市长一样够悍(庄秉汉)

台北圆山忠烈祠内陈列萧山令烈士遗像及事略供人缅怀。(图文:庄秉汉)

俄乌战争持续延烧,乌克兰首都基辅市长克里契科(Vitali Klitschko)在城市遭受砲火袭击,仍坚守城市不退,与部队共同保卫基辅,让大家认识到这位曾经是世界拳王的首都市长。在中华民国抗战时期,首都南京市也有一位市长名叫萧山令,他临时「黄袍加身」,扛下南京临时市长重任,最后殉职于滚滚长江,更应该让国人铭记。

萧山令(1892年-1937年),字铁侬,出生于湖南益阳县,萧家为书香世家,三代连中秀才,萧山令从小耳濡目染手不释卷。因生逢乱世,看尽清廷腐败和列强割据,萧山令效法曾国藩统领湘军保家卫国之志,决心投笔从戎考进保定军校第三期,与白崇禧、徐庭瑶为同期步兵科同学,他曾立誓「兵符在握,一扫群魔」,毕业后展开戎马生涯,参加北伐统一崭露头角,受到蒋中正倚重。1932年1月16日,宪兵司令部于首都南京市成立,担负起护卫中枢要务,以谷正伦为首任宪兵司令,萧山令担任总务处长,主管宪兵的勤训精练,宪兵成立之初编制2个旅6个团,在萧山令的精心擘画下,中华民国宪兵忠贞劲旅颇具规模,1937年3月升任宪兵副司令。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国军足足守住3个月,但败势已定,主力部队全线撤出上海,日军随后兵分三路压境,直逼南京,中华民国首都命在旦夕。危急中,蒋中正连开3次军事委员会议,商讨首都南京城是否弃守,会议上何应钦、李宗仁、白崇禧、徐永昌等众将领皆认为南京是一个绝地,日军可以三面包围,北面受阻于长江,无路可退,且国军在上海会战损失太大,部队筋疲力尽毫无战斗能力,短时间难已增补整训,既然国府制定持久抗战方针,就应放弃南京,并且直言南京是守不住了。当然,国民政府高层心知肚明,早在11月18日就宣布迁都重庆。

会议中,唐生智跳了出来,他独排众议说:「南京是我国首都,是国父陵寝所在地,值此大敌当前,在南京如不牺牲一二员大将,对不起国父在天之灵。本人主张死守南京,和敌人拚到底。」顿时众将领鸦雀无声,唐生智便打破沉默,自动请缨扛下死守南京重任,看到唐生智的慷慨陈词,蒋中正就感性层面,大敌当前,如果仓皇辞庙全面弃守,国人民族自信心势必瓦解,仍需与日寇作殊死战,于是当场裁示坚守南京,由唐生智出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统帅总兵力12万人,唐生智就职后表示:「本人奉命保卫南京,誓与南京共存亡,不惜牺牲于南京保卫战之中」。

唐生智说得声色俱厉、大义凛然,但是蒋中正骨子里知道,唐生智政治立场反复,过去被指派为国民政府军事训练总监的虚职,由于没有实际兵权,他无非想乘此机会重掌军权,蒋委员长于是紧急起用另一名将领,那人正是萧山令,萧山令个性木讷寡言,但是条理缜密,处事忠贞,蒋中正信得过萧山令、信得过宪兵部队,由于当时宪兵司令谷正伦患病在重庆治疗,遂命令萧山令代理宪兵司令,兼首都警备司令、防空司令,成为拱卫国民政府首都的军事实际负责人,地位仅次于唐生智。

1936年2月,蒋中正在南京主持宪兵训练所第三期乙级学员毕业典礼后点名。(图片来源:国史馆/图文:庄秉汉)

12月4日,中日两军开始正面冲突,南京保卫战打响,国军第七十四、六十六、八十三军,以及三十六、八十七、八十八师等精锐德式师加入战斗序列,在南京外围阵地殊死抵抗,日军不断增援兵力向我猛扑,数以万计的炮弹、炸弹袭我阵地,但是国军亟为英勇,事后日本防卫厅战史室对此有记载:「敌人顽强抵抗」、「战斗没有进展」等语。

萧山令则率宪兵第二、第五、第十团及宪兵教导第二团、宪兵教练团等五个团卫戍南京,编入保卫南京战斗部队序列,宪兵主力位于清凉门附近防守,宪兵并担负收容落伍士兵的任务。

12月9日拂晓,日军第九师团配合多辆坦克猛攻光华门,防守国军第八十八师抵抗中伤亡过半,被逼退到光华门墙角,萧山令为挽救战局,亲自率清凉门的宪兵部队赶往光华门增援。战斗间,数次流弹从他身边掠过,萧山令代理司令无所畏惧,指挥宪兵数次击退日军进犯,天亮后,日军不死心派出飞机助战,向光华门投弹无数,宪兵伤亡百余人。

12月11日,南京城破在即。蒋中正发出电报:「如情势不能持久,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唐生智作为南京卫戍最高军事统帅,收到电报颇感如释重负、机不可失,在随扈保护下,提前乘船离京脱险,然而唐生智并未向守城军队下达撤退令,守军不知撤退之事,一直死战。而另一位行政首长,南京市长马俊超眼见中华门被敌人突破,连私人财产都不顾了,就狼狈不堪逃往汉口。

1947年6月,蒋中正以宪兵学校校长身份在南京主持该校第十一期毕业典礼。(图片来源:国史馆/图文:庄秉汉)

南京城内人心惶惶,台面上能跑的人全跑了,首都顿时陷入群龙无首,国军各路无人指挥调度,混乱之际,留守只剩下萧山令将军,有幕僚劝说萧山令要审时度势,适当时机撤退,以保存实力,但被他拒绝,他认为军人守土有责,既然受命拱卫首都,他自己应当战死南京。于是国府紧急命令萧山令兼任南京市市长,并充任渡江总指挥,在国军各军团崩溃之际,承担起维持战场秩序,掩护各部队撤离突围,萧山令原只是一位宪兵司令部代理司令,顿时跃升为保卫南京市的军事、行政最高指挥官,格外讽刺。

12日黄昏,南京各城门、阵地均告失守,南京市民扶老携幼、争先恐后抢渡长江逃难,但是北渡船舶奇度缺乏,造成场面失控壅塞,光是踩死和淹死就不计其数,江面上日军快艇枪鸣炮轰,并开始对市民进行肆意屠杀。这位宪兵出身,临危受命的南京市长萧山令深感痛心疾首,不忍市民遭受日军凌辱,他慷慨激昂训勉6000余名所属宪兵,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与首都共存亡,他说:「只有战死的宪兵,没有投降的宪兵」,他要宪兵不做苟且偷安之事,要做「民众之褓、军伍之师」,恪尽宪兵职守,协助掩护南京市民撤退。

萧山令先动员宪兵弟兄拆除屋舍梁柱,用来编扎木筏让市民渡江,又令宪兵主力死守下关渡口(现为中山码头),为撤退的南京军民断后,于是宪兵部队占据制高点对日军进行阻击,双方血战5个多小时,用生命换来南京军民撤退时间,无奈弹尽援绝,最后,萧山令率残存宪兵用仅剩的冷兵器,与日军展开白刃肉搏战,宪兵毫不畏惧,如潮水般扑向日军,奋勇冲杀,屡进屡退,日军没想到国军在溃不成军后,仍遭到这支宪兵部队顽强抵抗,此役宪兵弟兄壮烈殉难者1200余人,生死不明者近2600余人,状至惨烈,宪兵之血染红滚滚长江。

在江水中指挥的萧山令也身中数弹,日军数千人骑兵与海军水路进逼岸边,重重包围萧山令,如同成群结队的豺狼,目光凶残紧紧盯住猎物,此时萧山令人生走到尽头,他举起手枪,射进自己的太阳穴,饮弹杀身成仁。死时,他的半截身躯依然屹立江水中,一代名将、南京市长就此殒落,完成了与南京共存亡的承诺,时年45岁。

国民政府追晋殉国的萧山令为陆军中将,12月12日是萧山令将军殉职日,政府明定该日为中华民国的「宪兵节」,冀望宪兵后期永志不忘他的英勇事迹,蒋中正也特颁「以死勤事」挽词,告慰首都南京保卫战中,拚到最后一人、一枪、一弹之全体宪兵英灵。

今天全球聚焦俄乌交战首都基辅,相较当年的南京市长萧山令,他坚持固守南京城,不计生死、挺身而出协助数万民众安然渡江,死前留下「死在抗日报国前线,荣幸之至」遗言,他是抗战爆发第一位殉国的市长,身为首都市长,他没让市民失望,俯仰无愧国都南京市,这座华夏正朔之所在。

(作者为脸书「我的抗战」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