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从大学杂志谈1970年代台湾所经历的过往之1(龙城飞)
大学杂志创刊号。(图文:龙城飞提供)
前言:《新大学》总编辑何步正要我为其计划年底出版之《新大学》「文集」写一篇序言,由于张俊宏、许信良、甄燊港等于2017年11月12日发起创刊的《新大学政论网站》(《新大学》),在理念上接续民国57年(1968)年元月创刊的《大学杂志》,因此我需要阅读当年的相关资料。而在研读的过程中,发现整个1970年代,是国民党来台后经历最颠簸的十年,因此认为有意义和读者分享笔者重新回顾当时国民党主政的困境以及选择因应的作法而带来种种的问题。
1968年元月邓维桢与几位台大学生创办《大学杂志》。3月、7月,警总与调查局相继逮捕柏杨与陈映真,以军法判处重刑,知识界产生寒蝉效应。10月,联合国亚洲经济开发委员会指出钓鱼台列屿海底大陆棚有一潜在大油田,引起关注。这个时候,关于联合国的中国席位的议题多年来一直在延烧,蒋介石和他的阁员高度戒备。
1969年6月蒋经国接任行政院副院长,准备因应国际变局。1970年9月,美国宣布在1972年将琉球群岛交予日本,其中包括钓鱼台列屿,而完全出乎各方意料,此事引爆台湾与香港留美学生极其严重的「保钓运动」,消息传到台湾,部分大学生酝酿示威抗议美日政府。1971年1月,国民党中央党部接办《大学杂志》,张俊宏、许信良进入国民党中央党部工作,《大学杂志》开始鼓吹革新。10月,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中华民国退出(左派学生称「被驱逐出」)联合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承接安理会席次并唯一代表中国,台湾陷入风雨飘摇。
1971至1972年,海外留学生大分裂,左倾者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部分学生组团访问大陆,少数甚至回大陆为人民服务,右倾者组成「爱盟」,支持国民党。1973年,发生台大哲学系事件,陈鼓应、王晓波等被警总以「为匪宣传」罪名拘捕,陈鼓应和王晓波皆与《大学杂志》关系密切。之后,杨国枢等的自由主义学者与国民党日益疏离,杨国枢是《大学杂志》当时最重要的总编辑。张俊宏出走,1975年与黄信介、康宁祥、姚嘉文等创办《台湾政论》,五期以后被查禁。此时,台湾本土精英开始集结,公开挑战国民党的党国体制。
1977年许信良违纪参选桃园县长成功,过程中引发千人暴动,燃烧警局。1978年底美国总统卡特宣布与中华民国断交,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蒋经国宣布停止选举。次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台湾关系法」,台湾因此获得国际社会接纳管道。1979年1月发生余登发匪谍案,年底爆发高雄美丽岛事件。1980年美丽岛事件主要参与人以军法审判,包括施明德、黄信介、张俊宏等被判处十年以上徒刑,许信良则流亡海外。之后的1980年代,台湾虽然有孙运璇、李国鼎、郝柏村等清廉能干忠诚官员主政,教育平等公正,文官制度稳定,经济与科技发展成效良好,然国民党内部极右势力强力压制台湾独立运动,破坏国民党的威信与形象甚钜,使得国民党进入在台湾主政的尾声。
如果我们察看1970年代的国民党,可以发现,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是主线,强烈中国民族主义的保钓运动是辅线,相辅相成,两条钢索如蛇缠身,国民党势单力孤,极难妥善处理。至1970年代末,美国终于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如受伤芦苇,再度受到重创。之后,由台湾自保而形成日益实质性的泛台湾独立派,和残留的中华民国派激烈斗争,直到今天。
本文将以《大学杂志》的发展为引线,观察1970年代国民党如何因应内外的挑战以及所带来的影响。计划以六期刊完。
本文: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当年《大学杂志》相当多文章的品质都是相当优秀的,可以说继《自由中国》、《文星》以后,一直到1980年代末期,是台湾最好的论政与文化杂志之一,而其中有相当复杂的过程。自民国60年(1971)1月起,《大学杂志》改组,国民党中央党部接办,杂志没有经济压力,却仍对当时的时政批评火力四开,令人瞩目。如果,当年国民党党中央虽然不见得能够将《大学杂志》当做机关刊物之一,但是视为一份党内外的意见沟通桥梁(以今天的话,叫做党与社会的沟通平台),则国民党、党外、民进党、台湾、中华民国的命运将大不相同;还可以说,之后的两岸关系、中国共产党、中国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再引申下去,日后美国、日本的中国、台湾政策也会不同。由此可见媒体的重要性,不论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为何,媒体的影响力都非常之大,良好的媒体可带来国家与社会的复兴。
自1968年开始的20年,台湾的政治、社会与经济经历不断且急遽的变动,而这段时期正好是《大学杂志》的发展时期,因此,研究《大学杂志》所经历的过程具有相当的意义。而从1971年起,《大学杂志》有两年多的「言论假期」,我们应检验其中过程以及实质上达到了什么效果?而之后《大学杂志》的走向,亦值得注意。
中央研究院《台湾社会学》2006年12月第12期,汤志杰教授的文章〈重探台湾的政体转型:如何看待1970年代国民党政权的「正当化」〉,其中说:「1969年6月,就在钓鱼台事件前不久,蒋经国接任行政院副院长。虽然蒋介石已为蒋经国铺好接班之路,但蒋经国毕竟需要创造出一个新的、自己的『权力基础』。这是『本土化』政策的背景,也是蒋经国默许《大学》集团倡论国政的缘由。钓鱼台事件爆发后,他刻意与《大学》的成员维持良好的互动,并在1971到1973年间多次与学生、年轻知识份子和工商业代表会谈。在学生运动还没有在台湾出现前,《大学》在蒋暗示性的鼓励下于1971年1月改组,以涵括更多的成员。…在蒋经国默许支持的基础上,《大学》才敢于提出批判性的建议,并倡议各式各样的改革。表面上这些言论使得整个政府都遭到压力,实际上却帮助蒋经国对抗保守的老一代,进行权力继承,塑造出必须建立新的领导,以满足年轻世代改革愿望的呼声。…『革新保台』之所以能成为国民党政权与呼吁改革者共同接受的理念,正在于改革意谓着走出反攻大陆与法统的政治神话,正视当下的现实,在承认台湾才是当下的本土、现实上中国的基础上,力求改革,才能真正保有这仅存的自由的中国,维系住政权。在中国民族主义结合关怀本土现实的大潮流下,人们可以各取所需地把现实或本土理解成中国架构下的台湾,或只指台湾而不及于中国,并共同在保护台湾这个前提下团结起来。…不过,蒋经国固然能在背后巧妙地运用《大学杂志》的力量,压迫老一辈保守势力交出权力,但知识份子终究有自己的自主性,即便是蒋经国也无法完全控制这个一部分是自发、一部分由他促成的知识份子团体的发展。」
我们考察张俊宏在民国66年(1977)出版的《我的沉思与奋斗》,其中回顾:「从60年底到61年中,就可以感觉到气氛已在转变,这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了。智者与权者无法再圆满相处的原因,第一,退出联合国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缓冲,国人的情绪已渐平静,国际的地位也渐稳固。第二,国民党内部权力转型完成,新内阁顺利接棒,在内外情势逐渐恢复景气、领导权力恢复一元化的情况下,智者就不再有太大的生存空间。…这段期间,党部开了几次会,讨论开除我的党籍,最低限度要我离开《大学杂志》,这是陈裕清主任告诉我的。…在这个时候,外省朋友们真正关心的可能是杂志办好之后,法律上的所有权却在本省人手中。事实上,由杨国枢担任总编辑时期,是这一代本省与外省青年共同合作的完美典范,和谐克服了早一代所存在地域观念的差距。《大学杂志》象征着本省与外省知识青年的结合,只有本省人与外省人好好地携手合作,彼此练习平等无垄断的合作,台湾才有前途,社会也才能和谐。…随后执政党对青年运动的态度改变,《大学杂志》内部这种暗存的差异终于成为难以弥合的裂缝。…国枢兄决定离去,对我而言是极为痛苦的。」
汤志杰的文章与张俊宏的著作前后相差近30年,其中的说法相当一致。蒋经国出任行政院副院长之际,海外留学生抗议美国将钓鱼台交给日本,引发野火般的保钓运动,接着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重力冲击台湾社会。依张俊宏与汤志杰的说法,蒋经国系透过国民党中央党部(笔者认为主要联系人应为四组主任陈裕清)「收编」《大学杂志》,发表革新文章,带动舆论,塑造国民党革新形象,缓冲对国民党政府的信心压力。此事是否事实?汤志杰曾经参考张俊宏的著作,不能说没有可能受到张俊宏的影响,然张俊宏并没有明白说出蒋经国的角色,此事属实机会不小。当年张俊宏、许信良皆30岁左右本省籍党部干事,属基层人员,若无最上层授意,《大学杂志》绝无可能主动发表支持保钓运动、更新国会、国是诤言等如此负载强大政治能量的文章,而之后开展几次的「台湾生产力的分析」座谈会,也不可能是张俊宏等人所能够召集的。从这个角度看,蒋经国在1970年开始实际负责政治权力时,同时介入与掌握国民党中央党部的运作,而能够赋予他如此支持(empower)的只有当时的中华民国总统暨国民党总裁蒋介石。
整个1970年代,中华民国和台湾处于国际与国内激流的冲荡。以《大学杂志》为主的改革派,3年之后分裂为五种力量,第一种,参加民国1971年12月开始「台湾生产力的分析」系列座谈会的党内新生派,这些人受到蒋经国注意,在政坛上的发展最好,包括李登辉、孙震、梁国树、王作荣等;第二种,实际参与《大学杂志》工作,对国民党幕后利用《大学杂志》而非真诚进行实质性政治改革有深刻认识者,其中杨国枢离开《大学杂志》,选择学术路线,多年后与胡佛、张忠栋、李鸿禧、黄光国等组「澄社」,明显对国民党有疏离感,丘宏达则仍然支持国民党。杨、丘皆留美博士,国民党上层人物子弟,时为本省青年张俊宏、许信良所寄望依托合作,而此合作关系中断,影响深远;第三种,1973年发生台大哲学系事件,曾参与《大学杂志》的左翼外省青年王晓波(母亲为共产党员,在台被捕枪决)、陈鼓应等被迫边缘化,港生何步正亦受波及,之后返回香港,入《明报》工作;第四种,张俊宏、许信良走上反对国民党路线,1978底爆发美丽岛事件,张俊宏坐牢、许信良逃亡美国;第五种,1974年后,由陈少廷、陈达弘、谢正一等续办《大学杂志》,虽仍维持国民党体制内改革路线,仍时有「越线」文章,而《大学杂志》似从未被查禁,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议题。
1977年许信良中坜事件、1979年初余登发案、1979年底美丽岛事件,《大学杂志》皆以转载方式报导,反映出对国民党的改革失望,但不主动评论。之后《大学杂志》多次转型,曾尝试文学报导,《大学杂志》十周年,民国67年(1978)11月,改为革新版第一期,丘为君主编,从三十年代文学谈到当年争议性话题的台湾乡土文学,由胡秋原领军,陈映真、周玉山、钟肇政、尉天聪、王拓等讲述,这一期颇有创意,可能由于社会主义文学性质明显而受到压力,革新版未能延续。
(作者龙城飞原名杨雨亭,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
【未完待续,龙城飞专栏每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