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从大学杂志谈1970年代台湾所经历的过往之2(龙城飞)

大学杂志。(图文:龙城飞提供)

笔者在研读民国57年(1968)年元月创刊的《大学杂志》过程中,发现整个1970年代,是国民党来台后经历最颠簸的十年。因此,认为有意义和读者分享重新回顾当时国民党主政的困境以及选择因应的做法而带来种种的问题。

在2023年9月18日《史话》刊出本文第一集的末了,我们谈到民国67年(1978)11月,改为革新版第一期,主题从30年代文学谈到当年争议性话题的台湾乡土文学。本文在谈乡土文学前,先谈《大学杂志》革新版篇首征求一些文化人的意见与所产生的意义。由于文长,分两次刊出。

在革新版第一期的开头,有「智者的进言」,编者如是说:「大学杂志自本期革新,在崭新的起点上,我们依然面临各式各样的艰难,尤其人力、财力以及种种经验的不足,我们愈发察觉到办好一份刊物的不容易。为此,我们广询各方智者宝贵的意见,作为本刊未来努力的主要方向。」革新版第一期之后,有革新第二期,为「选举与政治专号」,访问对象以国民党为主,甚至访问到总政治作战部主任王升上将。之后,没有革新版第三期,而回到了原来的期数,革新版编辑群退出。是否《大学杂志》革新失败?

以下简述当时《大学杂志》邀请12位「智者」的背景与所征询的意见。由他们日后的发展,可以归类为国民党保守派(彭歌),自由主义(胡佛),倾台湾独立派(李鸿禧、蒙奇即詹宏志),左派(陈映真、苏庆黎、尉天骢),出版与编辑人(邓维桢、赖阿胜、林载爵、陈达弘、黄章明)。本期总编辑丘为君(后任东海大学文学院长)、执编陈琴富(今中国时报总主笔),皆台湾大学历史系高材生。以上这些人以及许多《大学杂志》前后的创办人、编辑、作家,他们多在30岁左右便显出与众不同。说明一个时代的先锋人物,在他们年轻就崭露头角,而也因为敢于交锋,往往历经权力者的压制与打击,其中能够存活下来的少数,将是下一个时代的成功者与受益者。

(一)李鸿禧,台湾嘉义人,台大法律系毕业,留学东京帝大,任教台湾大学。

李鸿禧(1937-)说:「近年来,大学杂志历经人事财务之折腾,饱受艰难风霜吹袭。我们期望立场超然,态度冷静,眼光邃远,气度恢弘的大学杂志,能铿锵有声地巍巍然屹立于时代之前锋。」李鸿禧日后是著名的台湾独立运动支持者,推动「台湾制宪」与「入联公投」。现任民进党政府劳动部政务次长李俊俋是李鸿禧的公子。

(二)彭歌,河北人,中央日报总主笔,任教台湾大学。

彭歌(1926-)说:「杂志最要紧的是表现出它独立而负责的精神。这个刊物既然取名大学,那么在探讨学术方面,或在鼓舞大学生敦品励学方面,都要特别努力。」彭歌是典型国民党官方的思想与言论守门人,年轻学生多有叛逆性,1978年底,美国已明确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社会在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后再度掀起巨浪。彭歌要求《大学杂志》「鼓舞大学生敦品励学」,岂不是让《大学杂志》脱离群众而被读者所摒弃吗?之前,1977年8月17日,彭歌撰写〈不谈人性,何有文学〉在《联合报》副刊连续刊载3天,被认为是台湾乡土文学论战的开端。

李鸿禧和彭歌政治立场相反,李鸿禧要求《大学杂志》「立场超然」,彭歌则要求「独立而负责」,《大学杂志》要如何因应?事实上,《大学杂志》的编务与言论确实长期依违于「支持国民党革新」与「反对国民党党治」之间。这和文革以后,中国大陆海内外民主运动在「支持共产党革新(开明专制)」与「反对共产党党治(要求民主法治)」两条路线之间的斗争,情形相似。和清末的康梁主张「维新(渐进式改革)」与孙中山的「革命(重起新制度)」之间的冲突,也没有差得太多。近年来,台湾在「维护中华民国」与「台湾建国」之间,亦有相同的问题。1978年底,李鸿禧和彭歌两人对《大学杂志》的期许,形同而实异,反映出他们内心的思维。45年来,两岸各自的变化非常之大,彼此之间的互动也经历起伏。由此,参考过去百年来的规律,未来两岸应朝「形异实同」的方向发展,比较中庸与合理。

(三)胡佛,台大法律系毕业,留学美国攻读政治,任教台湾大学。

胡佛(1932-2018)说:「在知识方面,盼望大学杂志能从各种角度,各种层次,作深入而周延的观察与分析。在编辑的态度方面,盼望大学杂志能坚持理性的立场,尊重各种意见。」重点在于「尊重各种意见」,理解与接受社会多元的现实。这一点,《大学杂志》倒是做得不错。问题是执政者与执政党往往是一元论者,造成被统治者与反抗者亦复是一元论者。笔者认为这是威权与集权、极权国家欲转向多元与民主体制的困境,因为被统治者与反抗者皆是威权与集权、极权心态,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反对多元、自由与法治,难以尊重各种意见。解严后,胡佛、杨国枢、张忠栋、李鸿禧、黄光国等创办类似英国「费边社」的论政团体「澄社」,尝试推动政治、社会和经济改革,但是不久即星散。说明张俊宏在1973年即感慨「智者与权者无法圆满相处」的天然生态,笔者加上「智者与智者亦无法圆满相处」的普遍性,这尤其在东方国家中特别明显。胡佛一直是《大学杂志》重要的作者。

(四)林载爵,台湾台南人,东海大学史研所,英国剑桥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任联经出版社编辑。

林载爵(1951-)说:「希望改编后的大学杂志,能够更注视台湾的现实,以广泛的角度,深入的分析,探讨台湾的各种问题。也望大学杂志能多介绍世界多情势,开拓国人的视野。」《大学杂志》缺乏联合报的丰沛资源,不可能做到如同联经出版社般的视野。

1972年林载爵东海大学历史系三年级,发现台湾左翼前辈作家杨逵(1906-1985)即在学校对面东海花园隐居耕读,便时常拜访,研究所时,更搬去和杨逵同住。林载爵发表〈访问杨逵先生—东海花园的主人〉与〈台湾文学的两种精神-杨逵与钟理和之比较〉,受到文坛注意。林载爵年轻时,敢于不顾政治禁忌,与杨逵接近,绝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1960年代到1970年代,笔者身边渴想功成名就的同学、朋友们,眼睛中只有救国团、国民党中央、国营事业以及由旋转门进入政府中高层任职机会,其热衷程度和同时期大陆红卫兵无异,怎么可能会跑到荒僻山地探访「匪谍嫌疑者」。林载爵受到联合报创办人王惕吾的注意,不次提拔,后升任联经出版社发行人暨总编辑,出版黄仁宇、余英时系列著作,影响深远。

民进党政府促转会前主任委员杨翠即为杨逵孙女儿,杨翠仇视国民党,应是由她祖父的遭遇而起。然若今日有人欲提出两岸《和平宣言》,深绿政治人物与学者可能提出控诉「卖台」,和当年杨逵处境相同。历史走入一个拐点,往往出现不同的人做相同的事,真的发生了张飞打岳飞的事。

(五)陈映真,著名作家,着有「将军族」等。

陈映真说:「9月号长桥杂志,报导女记者陈婉真离开中国时报的一些内幕,虽然她在文中所谈到的种种遭遇,我们在一般的层面上也可推测得知,但是触及报社百般丑陋的面目时,稍具良知的人们仍要感到担忧和痛苦。一些失去原则罔顾操守的知识份子,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竟在庞然黑暗的浪潮中随波逐流,泯没了社会良心,也沾污了个人人格。我希望革新后的大学杂志,在未来奋斗的途径上必须坚苦卓绝谦虚并且谨慎,为有良心的知识份子提供另一个说话的讲坛。」陈映真的话说得很重,然《大学杂志》若欲「为有良心的知识份子提供另一个说话的讲坛」,不是准备被查禁,就是走党外杂志路线,不断抄短线,打游击战。

有关陈婉真离开中国时报事,相当曲折,似由报导省议会有关,中国时报创办人余纪忠受相当压力,由美洲中国时报总编辑周天瑞将陈婉真调派至美国学习与服务,陈婉真赴美后开始转向台湾独立。笔者一时间找不到9月号《长桥杂志》,日后有机会再向读者说明。

陈映真(1937-2016)的情形,一般读者应大致了解。陈映真在民国57年(1968年,即《大学杂志》创刊的一年)因组织读书会阅读鲁迅与马克思著作遭判刑十年,1975年出狱,次年在《夏潮》担任编辑。1979年10月,陈映真又遭警总与调查局逮捕侦讯,此次由白先勇、郑愁予、陈鼓应等联名抗议而释放。据闻美国方面对台湾再度逮捕陈映真亦有意见,早年美国驻中华民国大使馆美国新闻处(美新处)即对台湾本土与左翼作家相当优容与搜集作品。1978至1979年,美台关系恶化,岛内党外集结,国民党方面突然逮捕陈映真,对美方与台湾社会是否有政治意味?此需考查当年美国、国民党与情治系统解密档案。

(六)尉天骢,作家,创办《笔汇》、《文学季刊》(文季),着有「乡土文学讨论集」等。

尉天骢说:「我们希望大学杂志是中国人的大学杂志,而且是今天中国人的大学杂志,这样它才可能成为人类的大学杂志,世界的大学杂志,否则,恐怕只不过是一种玄谈。」《大学杂志》在台湾已经经营不下去了,如何成为中国人的大学杂志?

尉天骢的姑丈任卓宣(1896—1990),笔名叶青,早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后脱离,参加国民党,曾任国民党宣传部部长。来台后创办帕米尔书店与帕米尔杂志。帕米尔之名来自于1949年一批在西北的国民党人,值共军接近,已无法南撤,于是从甘肃往西走,越过新疆,从帕米尔高原南下,至印度,由中华民国驻印大使罗家伦协助来台,这是当年离开大陆中最远的一条路线。知道此事者皆已凋零,笔者正好在1992年天母礼拜堂认识陈阿姨,她即是帕米尔的一员,她说当年年轻,逃难中大伙儿一路歌唱,不感痛苦,记得经过了美丽的星星峡。陈阿姨晚年将几册珍贵的老旧帕米尔杂志交给我,我视之为乱世的传承。

尉天骢办《文季》、《笔汇》,长年组织与培育作家、诗人,能够有惊无险、安然无恙,没有遭受如陈映真、王晓波等的压迫,是因其姑丈任卓宣的关照。任卓宣早年参加中共的大革命,见过大风大浪,尉天骢所经过的情形,相较之下,只是小菜一碟。这里也看出国民党来台后,杯弓蛇影,教育、贸易、经济、科技、财政皆有建树,惟在文化一端,一直放不开来,时序来到1980年代,还在犹豫该不该开放30年代的左翼文学,不要说「中共党史」、《资本论》了。笔者1970年大学时,总有同学秘密传递鲁迅、丁玲等「非法」著作,又私下偷听「黄河进行曲」。不少台湾留学生到美国后,开始反对国民党,甚至倾共,绝对和国民党在台湾缺乏信心的文化狭隘政策有关。

(作者龙城飞原名杨雨亭,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

【未完待续,龙城飞专栏每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