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观察者网/沈逸:美国「迪克西使团」曾如此了解中共,但是……(三之一)
今天我们讲中美早期交往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事件--「迪克西使团」访问延安。这是美国政府正式派出的代表团,对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控制区域--我们的根据地,以及我们中国共产党最高层、最精华、最精英的那批人一次正面的交往。
在这之前有过两种类型的交往。第一种类型就是像写《西行漫记》的埃德加·斯诺这样单个的美国人,包括后来的一些记者。从他们观察者的角度进行全景式的观察,可能是有一些深度,但总体上是属于浮光掠影式的。
其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第一,他们没有专业背景;第二,他们带着旅行者到一个全新区域的兴奋与好奇;第三,往往受限于记者工作,他们不是美国军事、政治和安全政策的制定者或参与者,对那套东西也不熟,所以看到的是一些现象,以及感受到的背后的一种精神。但是在客观层面上,出于国家战略政策对中国共产党的力量进行评估,虽然有内行人零星的观察,但是缺乏系统性评估。
1937年到1938年,当时美国驻华武官卡尔逊中校,曾做过罗斯福总统温泉宫的侍卫官,到八路军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前线和游击区观察了三个月,然后直接给罗斯福写了17封信,描述他看到了什么。因为他是军官,所以他对于八路军的战斗能力、作战场面、交战过程有一些描述,再加上罗斯福自己也是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的读者,所以他就产生了兴趣。觉得应该派点人到延安去一趟,给共产党游击队提供一点援助。像援助南斯拉夫的铁托,盟军空投一点东西下去。
我们在历史书上经常听说,在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掀起过所谓的反共高潮。事实上从1939年开始,国民党对于陕甘宁边区进行了强力的封锁,除了我们以前知道的军事上的包围和经济上的封锁之外,它特别强调进行政治和新闻上的隔离跟封锁。
到最后营造出这样一种氛围,很多人知道在某一个地方共产党有一个根据地,但共产党啥样,他们在那干嘛,共产党人怎样生活,他们的主张是什么,这些东西通通不知道。而且蒋介石非常忌惮一件事儿:坚决不能允许美国人跟共产党见面,严厉地封锁任何意义上美方对于根据地的访问。
1943年3月份,周恩来同美国驻华外交官戴维斯谈话,重申中共欢迎美国派一些军官作为常驻观察员,到华北抗日根据地搜集日军情报。「常态化」就带了点使团性质,不可避免地会对共产党有深入的了解。当时面对国民党我们就是这么自信,你了解我以后,肯定是喜欢共产党,不会喜欢国民党。
美国驻华外交官范宣德、戴维斯、谢伟思,向史迪威将军建议美方应该派出观察团。因为三人的英文名字都叫John,称之为「约翰三杰」,他们都主张联共抗日。
史迪威1943年6月份向蒋介石提出,蒋立马拒绝。蒋介石有一点事情上很讲原则,就是坚定地拒绝美国任何接触共产党的早期要求,甚至敢跟罗斯福阳奉阴违。这位被戏称为「运输大队长」的同学,对于手上的权力有特殊的敏感性。做什么事情会威胁到他的权力,他很敏感,搞小动作,是微操大师,根本没有大局观这种东西。
1944年4月,日军把蒋介石打得一塌糊涂,国际反法西斯舆论一片哗然,我们知道历史上称之为豫湘桂战役。作为交换条件,5月份二十几名中外记者被允许访问延安,包括《巴尔的摩太阳报》的莫里斯·武道、《泰晤士报》和《读者文摘》的哈里森·福尔曼、《纽约时报》和《时代生活》的爱泼斯坦,以及《纽约时报》的阿金森。
尴尬的事情很快发生,福尔曼跟爱泼斯坦在国统区生活了很长时间,对于国民党军队作战很了解。他们到解放区一看,写了准确反映共产党军队如何抗日的报导,在全世界舆论引发了积极的反响。蒋介石说,我再也不能让他们去延安了。
亨利·阿加德·华莱士(1888年10月7日-1965年11月18日),美国政治家,曾任美国农业部部长、美国副总统和美国商务部长。(资料图)
到1944年6月份,罗斯福专门派副总统华莱士作为特使到重庆跟蒋介石谈。谈的重点就是美军的观察组一定要进延安,后来经过一番激烈的博弈,美方向蒋介石也做出了一个让步,即告诉他美国派的是美国军方的军事观察组,去延安只谈两个军事问题:
第一,美国B-29「超级空中堡垒」对日本包括伪满洲地区进行轰炸的时候,需要准确的气象预报。
第二,轰炸飞机被击落以后,美军飞行员需要营救,而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共产党手里。
老蒋憋不住了松口,还耍个心眼,叫美国人弄一个美军视察组到那边去。共产党一听,八路军什么时候接受你美国人的领导,来视察我?不行。双方讨价还价,最后就叫美军观察组。
观察组按照美国人的惯例起了一个nick name(别称)叫「迪克西使团」,这个词很微妙。使团(Mission)就告诉你,不要看我们是观察组,其实就是代表美国政府,对共产党这个有可能对未来中国命运产生影响的党派,进行系统性考察的一个使团,尽管他们认为概率比较小。
它的名字叫「迪克西」(Dixie),迪克西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各个叛乱州的nick name,它源自反映美国个体文化中称赞叛乱者的流行歌曲。因为叛乱者有浪漫精神,但是最终的结局是北方把叛乱者给摁下去了。用这个名字指当时的延安,表示也许你很浪漫,但最终还是不行,名字很微妙。(三之一)(本文来源观察者网,授权中时新闻网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