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不宜对广义「弃台论」掉以轻心(张登及)

美国总统拜登。(图/美联社)

2015年在美国刊物国际安全》讨论美中可能考虑「大交易」(Grand Bargain)的守势现实主义学者葛拉瑟,在最近台海成为全球焦点的时刻,又于《外交事务》发文认为华府正在「回避」两岸的难题,并建议调整美方对台的承诺。葛氏的系列论点被认为是所谓「弃台论」的代表,台美学者出于多种因素纷纷反驳,并认美国朝野一致抗中,葛氏只是极少数。

笔者认为,即便加上「攻势现实主义」学者米尔斯海默的「向台湾说再见」之论,攻守两派现实主义公然质疑台湾可防守性的意见仍都是少数。但因此忽视此论,风险很高。

很明显,若说美国除了保卫本土之外,对经营同盟与调整势力范围没有多种政策方案,反而是不合理的。再度被提及的「战略清晰」,甚至前国务卿蓬佩奥的「自由中国」论,也都不是给台北盟友空白支票。拜登政府提升台美交流层级大力支持台湾防卫、积极协调盟国布防东亚,都是不争的事实。但从布林肯国务卿与白宫印太事业务协调官坎贝尔先后发言可以证明,无条件的「战略清晰」不但不能遏制大陆对台的军事冒险,还可能增加「意外与疏忽」,引发美中大战,「诸多缺点」是显而易见。坎贝尔提到未来数月美中可能有类似凯瑞访华的朝核问题「务实接触」,同时拜登将亲自在6月访问北约时与普丁总统峰会,也都说明美国会保留弹性,不放弃在中俄间取得「枢纽」的位置。

拜登坚定却保留弹性、争取时间改善竞争力,另一个原因或如哈佛现实主义学者瓦特5月4日在《外交政策》提出的警告:「世界也可能青睐中国规则」,故华府不应自我感觉良好地认为,自己的价值天生比中国更有吸引力。他指出,美国的国际秩序在政策表现上既有「两面性」的缺失,又饱受民粹分裂社会的冲击。「中国价值」已不是毛时代的世界革命,反而是「集体利益优于个体权益」支撑的、复古西伐利亚主权制度。短期里,这种立场更能免疫于「伪善」指控,也能获得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比对推动「政权改造」的美国更多的支持。但是无底线的不干涉,也会令人担心对内高压的手段将来有外溢的危险。这种竞争将是漫长的,因为可预见的未来,美中由于规模庞大和地理距离遥远,不可能彻底战胜对方。美国要胜出,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走出进步派与保守派恶斗的恶性循环。

瓦特版的美国「复兴之路」与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3月出版的《2040全球趋势报告》的长期预测相近。报告认为未来在美中更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国际阵营也将不断重组。资讯科技将使人们更加互联,但认同与理念更加粉碎,致使世局更加动荡。多数国家因而宁愿参加宽松、临时性的安排,而非绑入冷战式的阵营。局势有五种可能场景:一、民主集团复兴、中俄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二、北京兼并台湾却无意领导大局的漂流世界;三、美中竞争性共存并抑制公卫气候危机;四、自足的诸侯割据;五、悲剧和流动─气候急速恶化、全球都是失败者。无论哪一种场景,霸主参战都不是优先考量

立即交易换取绥靖的「直观弃台」可断言几乎不会发生。但从两强长期竞争与未来世局的复杂性来看,台湾对双方则有「利益不对称」的特征:对北京是政权存亡的核心利益;反观华府则就算参加护台,也有「打多大、打多远、打多久」的选项。不够久、不够远、不够大,虽有道义,也应算是「广义弃台」,又可换取中共掉入治理陷阱。人们应当反思,张伯伦牺牲捷克是愚昧的绥靖吗?普丁曾撰文揭露,狡诈的英国其实是想引纳粹火烧苏联。纳粹与苏联争相扩张,先后控制了捷克,但「最后之最后」,仍是美、英获胜。捷克也很幸运,只牺牲53年!

(作者为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