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经济学人》自毁长城(区桂芝)
媒体讲究的是中立与客观,《经济学人》丧失新闻报导的价值底线,就是自毁长城。(示意图/达志影像)
《经济学人》日前对我所做的专访,进行恶意的延伸及扭曲的处理,尤其标题文字充满邪恶用心,丝毫不尊重受访者。过去时常听到西方媒体为反中所做的偏颇、双标,甚至造假的新闻处理,现在我算是身历其境,验证无误了。
在这个不愉快的经验中,我充分感受到西方中心主义的媒体傲慢,只因为我说有千年的文化,没有千年的意识形态;我批评课纲删减太多古文篇幅,导致年轻人失去承接优质传统文化的能力,接收了太多的西方价值,更因而失去对自身文化的信心,导致失去文化主体性思维。
事实上,在教学现场中,我的确看到太多孩子受到「个人主义」的影响,强烈的要求「做自己」,然而他们还不太认识自己。他们不服父母师长管教,导致严重的亲子冲突以及校园暴力,只要父母师长说「我是为你好」,他们就回「这是感情勒索」,纵使父母师长百般调整互动方式,却也往往事倍功半。又如,学校要求学生有合宜得体的衣着,不要穿着短裤跑来跑去,学生却把穿短裤当成「学权」来要求。
更甚者,近日发生不幸的校园割喉案,这是令所有父母师长心在淌血的案子,根源不就是执政党立委集体反对社会安全网修法导致的不幸,这些高声保护「青少年人权」的立委,却牺牲了大多数学生的安全,如今更致使一个见义勇为的好学生失去生存权。这样逝去的青春生命是事后再怎么修法也修不回来的,而当时目睹事件经过的青少年们,可能有许多人陷入「旁观他人的痛苦而无动于衷或无能为力」的长期自我谴责中,埋下了日后心理疾病的病因之一!凡此种种,不都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几乎全盘接收西方价值的结果吗?
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权利义务等等概念,终极目标未必不好,可是实践之前,都必须有前提设立吧!如果我们仍保有强大的传统文化、民族品德的吸收能力,并相信其价值,在接受西方思维与主张时,就会有比较好的取舍与判断。那么我们的家庭、校园、社会是否就会有更多一些和谐、宽容的力量,更少一些对立与撕裂,尤其更少一些暴力与流血。幸福国度的概念,也就是古人说的不管是小康还是大同,是否就离我们更近一些了呢?
《经济学人》的记者与审稿主管,不知是不懂,还是故意略而不论,他们上纲上线得令人啼笑皆非。我想一来是太擡举我了,二来他们故意不提我认为这个发言引起全球华人的关注,是因为几乎所有的华人都在意文化、教育的问题。《经济学人》因为我居然把西方价值置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价值之后,于是他们的西方傲慢受不了,遂做出如此自毁长城的报导。
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对我来说,文化教育是终身之忧;《经济学人》害怕台湾选不出甘为英美反中马前卒的领导人,企图介入台湾选举的丑陋操作,不过是「一朝之患」,我不但不屑,更不齿。媒体讲究的是中立与客观,《经济学人》丧失新闻报导的价值底线,就是自毁长城。
(作者为北一女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