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去中化」后 台湾经济何去何从(尹启铭)

政府继续「去中化」让台湾失去大陆市场,另方面无法加入区域经济整合,台湾经济与本土产业将何去何从?(示意图/本报系资料照)

2021年台湾对大陆出口成长24.8%,占台湾总出口达42.3%,带动台湾出口成长29.8%,创造蔡政府执政8年经济成长最高纪录6.62%。

至去年,台湾对大陆出口大幅衰退18.1%,占台湾总出口下挫至35.2%,冲击台湾出口衰退9.8%,经济成长预估跌至8年最低1.42%。足见蔡政府8年经济是:「成也靠大陆,败也因为大陆」;民进党念兹在兹的「去中化」,蔡政府执政最后一年证明了是以牺牲台湾的经济作为代价。

今年元旦蔡总统发表新年谈话,她说:「台湾的产业已经直接走向世界,逐渐摆脱『先走进中国、再走向世界』的旧路径。」不知是哪个幕僚提供给蔡总统的资料,竟然8年了还在睁眼说瞎话。

过去8年间台湾对大陆出口占比从2015年的39.5%攀升至2020年的43.9%,创下历史最高,对大陆贸易顺差亦从657亿美元推升到2021、2022年100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直至去年大陆出口和进口同步衰退,台湾对大陆出口占比才大幅下降,但大陆仍是台湾最重要出口市场,不知所谓的「已经摆脱先走进中国、再走向世界」从何而来。

蔡总统又说:「这八年来我们分散风险、布局全球,相较于2016年,台湾的出口成长超过七成,对欧洲成长超过五成,对新南向国家超过六成,日本超过七成,对美国更是成长超过120%。」殊不知她所拿数字正是在打脸自己。

依照蔡总统的说法,对各地出口成长必须显著超过台湾出口成长才会产生分散风险的成效,但欧洲、新南向国家和日本三地并未出现此种趋势,甚至每下愈况,只有美国例外,此是因为2018年美中贸易战开打,美国对大陆实施惩罚性关税,台商将部分产能移回台湾,因此扩大对美国出口。

以上种种,说明了蔡政府8年台湾经贸仍是在向大陆倾斜,「去中化」的代价是台湾经济成长下挫;而在当前全球供应链变迁、区域经济整合兴盛的时代,民进党的「去中化」更让台湾未来产业发展陷入找不到出路的困境。

「牛津经济研究院」最近公布〈去全球化的迷失:亚洲的供应链在如何改变中〉研究报告,以2018-22年全球中间财(零组件、原材料)的贸易分析,其研究结果有几项发现,一是全球化供应链仍在扩大,所谓近岸(nearshoring)采购并未出现,跨区域采购占比仍在增加;二是中国大陆虽正与美国和日本脱钩,但在德国、英国、澳洲、巴西等国的进口占比则有显著增加。

三是亚洲供应链出现越南、印尼、台湾、澳洲、印度、马来西亚与巴布亚纽几内亚等多元化热点,热点形成原因可分为:具高度精密制造能力、对外国投资提供具吸引力环境如加入自由贸易协定、具丰富天然资源等三大类型,台湾是以半导体成为供应链热点。显示在快速变迁的全球经济环境,多国籍企业全球供应链管理正从「中国+1」的策略演化为「中国+2,+3」。而不管经济体的地缘政治立场为何,政策保持「弹性」与在国际供应链的「策略性定位」是创造重大经济利益的主因,例如越南同时参与了美国与中国大陆两方面的供应链而左右逢迎,成为热点之最。

另外波士顿顾问公司(BCG)本月初的论文指出:由于供应链韧性受到关注,各国鼓励本土制造,区域经济整合促进供应链韧性的功能提升,包括CPTPP、RCEP、EU、USMCA(美墨加协定)等贸易区块扮演了更重要角色,例如美国〈通膨降低法案〉将运用政府补贴鼓励「购买美国货」的政策修正为涵盖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购买北美制造」。

台湾的经济既不是、也不能只靠半导体产业,更何况半导体产业也在外移。继续「去中化」让台湾失去大陆市场,另方面无法加入区域经济整合,台湾对外投资无法带动台湾本土出口,加上8年来没有扶植出新的主力产业,台湾经济与本土产业何去何从,该请新政府给个答案。

(作者为前经建会主委、前经济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