纾困4.0 劳工吃不饱
(图/本报系资料照)
疫情爆发冲击民生,立法院通过纾困4.0特别预算案,经费高至8400亿元。行政院也通过「第3次追加预算案」,首波纾困规模为2600亿元。
第3次追加预算案与劳工有关,除劳动部编列449亿元,办理自营作业者及无一定雇主之劳工生活补贴、劳工纾困贷款利息补贴等外;尚包含劳工薪资补贴,例如中低收加发3个月共4500元;农渔民则可申请1万元;观光业从业人员3个月共3万元补助金。
中央政府推出「纾困4.0」方案,各县市政府也推出补贴政策,是否真能帮助劳工度过难关呢?已有网友抱怨每年乖乖缴税,但只领过去年三倍券,其他都资格不符;或者限定上述特别行业,并非全民皆有,感觉是缴税给其他人享领。
以中低收入户而言,每人每月1500元,最多可领3个月,对于失去工作者实难度日。从去年疫情开始,即相当凄惨的观光业从业人员,每人每月1万,最多可领3个月共3万元,再怎么节省如何生活?
至于自营作业者、无一定雇主劳工投保薪资2.4万元以下补贴每人3万元,以上补贴1万元,但仅限加入职业工会者。又其实许多有钱人都投保最低薪资,求取最基本保障而已!所以去年排富不一定正确;今年放宽门槛修正分成两级距,但所领差距过大仍是不尽合理。
至于产业薪资补助,将「劳工纾困贷款,每人最高申请10万元」置于其中,显然不合理;因为仅仅补贴1年小额利息,贷款还要3年返还,与其如此,不如放宽至50万且宽延10年。至于各县市推出的「失业劳工子女就学补助」,其实是看得到吃不到的;因为地方财政有限,设定资格甚严且需申请、审核,加上补助通常仅1万元,杯水车薪!
最令人担忧的是,今年已经有别于去年,有了大量社区感染的第3级警戒,劳动部继去年推出「安心即时上工补助」及「劳工充电再出发训练津贴」,今年还是援例办理。以各地方政府合计推出约1万个即时上工职缺,光是媒合涌入人潮,岂不是违反了中央避免出门的防疫政策?甚至劳工充电训练是以5人为开课单位,岂不是又违反了避免群聚政策?若以远距模式进行仍需设备及求证!
其实真正实惠的,反而是行之有年的「失业给付」,惟现行《就业保险法》第11条规定,失业给付的请领条件「非自愿离职」,所以如何将疫情条件放宽认定?且依现行规定必须「登记之日起14日内仍无法推介就业或安排职业训练」,是否应将因疫避免出门媒合做为例外?再者目前规定「失业给付最长发给6个月,平均月投保薪资60%计算发给」,可否增订「短期失业给付3个月」做为因应。去年台中市放宽认定增加首次申请「失业给付」8000人,才是真正救济了劳工家庭!
疫情促使政府和产业都必须诚实面对:社会稳定基石不只在对抗病毒,更要致力共善、共好解决劳资问题,方能化解潜伏的对立危机,协助解决人民的生活困顿。(作者为云林科技大学法律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