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精选》阳光笑脸下的遍体鳞伤 看见受虐儿说不出口的呼救

受虐儿的样貌很多元,看来正向、开心的小孩,心理状态未必就是如此。(示意图/shutterstock)

五岁左右的男孩坐在我面前,脸上挂着笑意,要不是学校老师发现他右手臂上有三道伤痕,疑似遭家长责打,一般人很难把他与受虐儿联想在一起。

由社工的陪同下,男孩前来医院验伤。男孩是有点调皮、不太怕生的那种类型,姑且称他为「阳光男孩」吧。乍看之下,这也许是程度比较轻微的案例,不过,一如大多数的儿虐案件,隐藏在笑脸与衣服下的真相,往往比眼前所见的更为复杂,更加让人心痛。

因为我不乖才会挨打

男孩笑笑对我说:「是爸爸打的,可是你不要怪爸爸喔!是因为我不乖,他才会拿『爱的小手』打我。」天真的口吻伴随着无邪的神态让人心疼,但在心疼之后等着我的,竟是让人窒息的心痛。

当我掀开他的衣服,打算做进一步检查时,现场的医护人员全都瞪大了眼睛,倒抽了一口气。因为覆盖在衣着之下的,是小男孩「遍体鳞伤」的躯干。这不是单纯的形容词或夸饰,这样的景象已经脱离任何修辞的概念,这是一个孩子所受到的残忍对待,是任何一个成人都无法承受的折磨!

孩子的背部从肩胛以下满是伤痕,一路延伸到屁股,没有破皮的伤口,青一块、紫一块的印痕层层叠叠。从伤势看来,孩子挨打的频率非常密集,范围也很大,交错的新旧伤正是长期受虐留下的明证。

我仔细测量了他身上每个伤口的大小,记录下形状、位置和颜色,花了整整三个小时才完成诊断书。

侦办过程困难重重

之后,社工依法提出独立告诉,承办此案的检察官请我去描述伤痕,做了一份侦讯笔录。根据社工转述,孩子的父亲后来承认「有打了几下」,但坚称孩子背部的伤势并非他造成的,也不知道为何有那么多旧伤。

儿虐案件从侦办到相关罚责一直都有其困难局限。侦办时的举证、定罪的认定,由于有时缺乏人证、物证,加上嫌疑人否认,导致困难重重;然而就算定罪了,施虐者往往只被轻判几个月刑期,即使虐待致死也只会判过失。

纵使引发各界挞伐,但只要新闻热度一过,大众的注意力就消散了,面对这种情况,真让人不得不感慨:难道在台湾虐待、打死孩子只能不了了之吗?难道孩子的命不是命?

做孩子的福尔摩斯

很少人会承认自己虐儿,我碰过很严重的案例,加害者就说一句:「只是轻轻打一下而已。」但孩子送来时是脑出血了,加害者还说:「我哪知道打一下就会脑出血!」

轻轻打一下,这句话代表着施虐者的辩解与孩子的无助,所以社工和医护人员除了注意到体表的伤口,更要细察看不见的伤。我们经常跟社工说,观察伤痕有几项重点,其中之一便是耳朵,若有瘀青就必须特别警觉,因为耳朵不容易瘀青,若有瘀青,极可能是有外力用力捏耳朵,甚至拉着耳朵拖行、撞墙所造成。

案例中的小男孩就医时,外观上看来只有三道伤痕,有可能是施虐者动手时,有意识的避开衣物无法遮蔽的身体部位,以减少被发现的可能性。

男孩的形象也与一般人想像中悲伤、阴郁的受虐儿不太一样,他在诊间与我短暂相处时,表现出来的是活泼、好奇的模样。受虐儿的样貌很多元,看来正向、开心的小孩,心理状态未必就是如此。

总之,从蛛丝马迹去察觉孩子是否需要帮助,一旦伤势看来可疑,伤口的状态、发现的位置不太对劲,就要追查下去。

像是本文案例中的阳光男孩,如果没有就医、验伤,恐怕会错过水面下的冰山─被衣物遮蔽、长期受虐的证据,因而错失救援的时机。说不定,加害者因为犯行一直没有遭到揭发,愈打胆子愈大、下手愈重,有天若失控,一切就来不及了。

(本文摘自《听,伤痕在说话》/亲子天下)

【内容简介】25个受虐儿身与心的纪实故事,如同揭开潘朵拉的盒子,每个故事的背后都是一个生命教育的思索、一个社会议题的探究、一个制度疏漏的反思。

这本书提醒所有读者,儿虐的可怕之处不仅是孩子身体上的伤痕,还有对孩子未来造成的扭曲与影响,作者更试图唤起你我人性的光辉,提醒大家还能够做些什么,而不是急着责怪什么。

【作者简介】吕立

台大医院儿少保护医疗中心主任,更有台湾儿童友善医疗之父美誉。参与打造台大儿童医院医疗人文的软硬体,引进儿童医疗辅导、表达性艺术治疗、红鼻子医生。

二十多年前成为儿科主治医师时,吕立选择了资源少、压力大、又「不赚钱」的儿童加护病房,和他困顿的成长岁月有关。但正因为这一段历程,让他更能共感重症儿童和家长的痛苦与匮乏。

为了让受虐儿获得更全面的健康照顾,在医院支持下,率先成立「儿少保护医疗中心」,号召各领域医疗专家共同为儿少保护个案的孩子们提供身心评估与照顾,并串联儿少保护网络伙伴,一起踏上努力减少儿少不当对待的旅途。更因在儿少保护工作领域荣获紫丝带楷模奖,被封为受虐儿童的医疗守护神。

《听,伤痕在说话》/亲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