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立不动的「失败者」脸部溅血木然流泪——国民政府是怎样失掉大陆(四)

战败后听候处置的日军。(时报出版提供)

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多达三十万之众。当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惨绝人寰,笔墨难述。按理说,日本人投降了,该是南京老百姓「以牙还牙」报仇血恨的好时机。可是中国人没有这样做。蒋委员长重庆发表文告,要求对日「以德报怨」。

蒋介石当年决定对日本「以德报怨」,当然有他个人基于主、客观因素考量。这里必须强调的是:「以德报怨」绝非儒家主张。《论语宪问》上有一则对话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从儒家的角度来看,「通道而行」才是执政者「正人心」的不二法门,儒家主张的是「以直报怨」,而不是「以德报怨」。正式因为「直道而行」的原则把握不住,国民党才会在抗战胜利之后,快速走向失败。这是后话。这里先谈日本人对蒋委员长「以德报怨」的反应:

在战败中挺立

有一幕景像,让杨鹏留下深刻印象。从日本宣布投降之日开始,日本士兵即接受国民政府命令,在国军未到达之前,负责维持地方治安社会秩序南京市内外所有车站城门口桥头水陆码头、机场等等交通关口,一个个日本士兵认真地执行任务。他们制服整齐,手持长枪,肃立不动,目不斜视。沮丧中带着「听候处置」的神情。

市内外的中国人看到他们这样的下场,反而掀起同情心,没有人走上去,毒打泄愤或包围咒骂。在一些地方,杨鹏看到有青少年用石头对准他们的身体投掷。无论打中身体任何部位,日兵始终保持肃立姿态,没有表情。有一个日本兵被石块打到脸部流血,他一动不动,但眼泪流下来了。杨鹏上前阻止,孩子们才一哄而散。

即使如使,他们在换岗的时候,还是一样举枪互相敬礼,交接站岗任务。这情景一直持续到重庆国军还都,开始接交为止。「这一个历史时刻,对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具有深刻的意义。胜利者倒下了,败者又站起来。」这不是指「个人」的成败得失,「而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几百万军队和几亿人民的命运更迭交替,这种大场面的历史演变会带给后人长远而言素的警惕和觉悟,胜者勿骄,败者勿馁。」

拥兵自重 各立山头

目睹日军投降的情景,杨鹏想到日本的服从性及团结的美德。他们的天皇一声投降令下,在亚洲各国的日军全体遵照命令,无异议的投降。这时候在中国的日军至少有两百万以上,武装精良,弹药充足。杨鹏想到,东北幅员广阔,物产丰富,工业发达不逊于日本。如果日本兵集中到中国东北,拥兵自重,借原来就有的「满洲国」自立为王,那将如何?如果南北朝鲜的日本占领军采取类似行动,又将如何?然而日军没有这么做,要是换成中国军队,情况又是如何?

中国军队名为国军,其实各有派系。有一支或两支部队不服从命令而自立为王,绝非不可能。证诸中国历史及后来的国共内战,杨鹏的顾虑,大致是不错的。

这里我要指出的是:日本近代国家意识的形成,是明治维新的结果。从本书第三章的论述可以看出,在此之前的战国时代,他们各地的藩镇诸侯之间,也是各自「拥兵自重」,互不相让。在什么条件之下,近代中国才能发展出国家意识,是我们必须严肃思考的一个议题

一九四九年九月,美国CIA在台湾国防部保密局挑选干部。杨鹏因为曾经在抗战期间于南京上过中央大学,能说英、日语,所以雀屏中选,赴日本接受美方训练,共十个月。每个月有一次,美方教官驾一部旅行车,载学员东京市区兜风。东京大小街道几乎百分之八十的门口或楼上窗口,都悬挂着黑色旗子。据导游教官告知,这个标帜是告诉人们:「这家没有男人」。(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