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编舞家郑宗龙 入选全球50位当代编舞家

郑宗龙作品《十三声》的编创灵感,来自他的万华成长回忆。(刘振祥摄,云门舞集提供)

台湾编舞家郑宗龙入选英国罗德里奇出版社所出版的《五十位当代编舞家》第三版,是全书中唯一一位台湾编舞家,与舞蹈大师威廉.佛赛(William Forsythe)、阿喀朗.汗(Akram Khan)、迪米特里.帕派约安努(Dimitris Papaioannou)齐名。

《五十位当代编舞家》第一版于1999年出版,往后约每隔10年重新再版,是一本且权威的舞蹈指南。书中介绍当代编舞家的生活和作品,并认为现今舞蹈创作多元化,反映编舞家对生活环境个人艺术信仰,以及社会政治议题。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入选第二版,是该系列首位入选的台湾编舞家。

《五十位当代编舞家》第三版在2020年出版,收录的舞蹈家有多位台湾观众并不陌生,如前年才来台的阿喀朗.汗,2011年为台北艺术节策划《与佛赛同步》新媒体艺术展的威廉.佛赛等。郑宗龙现在为云门舞集艺术总监

北艺大舞蹈学院硕博班总召集人陈雅萍,受《五十位当代编舞家》第三版编辑乔.巴特沃斯(Jo Butterworth)邀约,撰写郑宗龙专文。她认为郑宗龙是这一代台湾舞蹈艺术家中的杰出典范,他精通多种舞蹈风格,并积极在作品中寻求具有文化独特性的艺术创新价值。

陈雅萍剖析郑宗龙早年为云门2创作的《变》和《墙》,舞者在《变》中的肢体紧扣着极简音乐节奏旋律,从点头、抽动肩膀膝盖等小型姿态,演变成独立的肢体运动,最后到全身连动,舞者也自独舞,双人舞,到群舞的叠加,暗示情感的对抗。《墙》则透过空间动作配置转换,让抽象的编舞展现心理内涵的不同层次。

2011年,郑宗龙自云南旅归后的作品《在路上》是个转戾点,这个作品编排来自各种文化和传统的音乐与动作语言。就像旅行者心理的镜子,反映出记忆里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并和自身熟悉的事物混杂在一起。《在路上》扩展了郑宗龙对肢体语汇的认知,重新审视了自己成长的世界,也让他获得西班牙MASDANZA大奖和2012年台新艺术奖。

此外,成长于万华街头的郑宗龙,熟悉庶民文化和各行各业。记忆里的景象色彩故事声音都成为他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如2015年为云门2编创的《来》便是一个里程碑。郑宗龙在《来》中让舞者更往下蹲,借由骨盆大幅度的摆动和旋转,让人联想台湾宗教仪式中的阵头形象民间祭仪里会听到的铃声与唱诵鸣叫更加深舞作氛围。2016年,广为人知的《十三声》则结合更丰富的声音与意象,将这一系列推展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