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PM2.5都是国外飘来的? 境内污染其实占了6成
空污问题是近年来民众相当关心的议题,究竟台湾的空污是从哪里来的呢?环保署依据空气品质模式分析结果,我国细悬浮微粒(PM2.5)年平均浓度,来自境内污染源比率约60%~66%,34%~40%则自境外传输,其实国内的污染为占较多数原因。
国内空污部分可分为工业源(如电力设施、锅炉、钢铁业、石化业、水泥业、化学制品制造)、移动污染源(如交通工具)及其他污染源(如餐饮油烟、营建扬尘、露天燃烧);国外则有中国大陆霾害于冬季随着东北季风或冷气团南下、日本、韩国的工业污染与东南亚国家生质燃烧污染随着大气环流或季风传送至台湾。
为改善空气品质,行政院去年4月核定「空气污染防治策略」,经相关部会与地方县市政府的努力,空污减量已获初步结果,又为回应民众诉求,加速确实解决国内空气污染的问题,同年12月14日迅速通过《空气污染防制法》修正草案,并于同月21日提出更具体、扩大的「空气污染防制行动方案」,对空污防制订定更积极的作为及改善目标。
《空气污染防制法》修正草案重点如下:
1. 固定源管制:从燃料、产品等源头管制,并以健康风险为依据,加强有害空气污染物之排放管制;加重罚则、扩大处分对象。
2. 移动源管制:扩大列管交通工具以外之移动污染源;加严出厂10年以上交通工具排放标准。
3. 追缴不当利得及全民监督:违反本法义务而获有利益者,除处以罚锾外,也将追缴其所得利益;新增检举奖金及吹哨者制度并要求落实资讯公开,达到全民监督的目的。
此外,政府也根据「空气污染防制行动方案」,积极推动减污措施,包括推动四大国营事业空污减量、移动污染源改善、减少农废燃烧、强化源头管理及洗扫街环境环境清理等等。
其实空气污染来源众多,无法靠单一污染管制措施获得成效,面对PM2.5这种看不见的敌人,更须凝聚民众共识,以具体行动,从工业源、交通源及逸散源等各面向着手,让台湾的空气品质能够早日达到先进国家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