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升学7弊端? 大马学生:台生满足于小确幸难进步

大马独中流传黑函,呼吁家长切勿让孩子台湾深造。(图/大马独中提供)

实习记者戴依婷/综合报导

大马华文独立中学(简称独中)近期盛传一封黑函,列举到台湾升学的7大弊端,呼吁家长别让孩子到台湾留学,在台湾及马来西亚皆引起热烈讨论。「黑函」中指台湾教学素质低落,但实际访问相关单位及学生,许多人都非常不认同此点,认为台湾高校的教学素质之强是毋庸置疑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大马留台学生都认为,台湾学生容易满足于「小确幸」,缺乏竞争力导致难以进步。

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前会长、马来西亚台湾产学研创中心现任执行长方俊能受访表示,台湾拥有健全的教育制度、自由的学术风气,都是吸引学生到台湾留学的重要因素,而且大马学生赴台升学可选择以侨生身份或外籍生身份,且拥有卓越的研究型大学科技型大学、技术型大学供选择,升学管道科系选择都非常多样化。

方俊能认为,在马币持续贬低的现在,相较美国、澳洲等其他地区,台湾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比较便宜,而且学生在课余时间可出外工读减轻负担的同时也能接收水平高的教育,是台湾吸引大马学生的因素之一。

方俊能指出,不能以一句「教育素质低落」就一杆子打翻所有船,「再好的学校也不能满足学生所有的要求,再聪明的学生也有不适应的地方」,因此不认同教育素质低落这一点,且根据了解,80%的高校教授都拥有博士学位,科技大学的老师也有50%拥有博士文凭,因此师资完全不是问题。

黑函中将大陆与台湾相比较,方俊能表示,招生并不是零和游戏,两方也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一起将市场的饼做大,两方在招生方面都各有优势和各自的模式,如大马留台生人数每年都增长约1000名,从民国100年的6千位,到民国106年的1万6051人,预计今年的人数将增长至1万7千人,未来的两至三年仍会持续增加。

黑函中提及,大马留台生回国后的适应率仅有10%,方俊能对此数据非常不认可,也质疑数据来源,因与他实际接触的案例并不相符。他表示,马来西亚台湾产学研创中心有负责协助媒合留台生到大马企业工作,许多企业都争相要寻找留台的毕业生工作,而且独中有超过2500名教师是毕业自台湾高校,「若留台人士不能适应,那就没有这么多独中老师受到重用」。他强调,谣言或抹黑都止于智者,大马的私人企业都非常欢迎及看重留台毕业生

▲105 年大专校院境外学生前 10 大來源国家/地区。(图/翻摄教育部官网

目前仍在台湾就读的大马侨生亦认同台湾高校素质强这一点,但却觉得台湾学生容易满足于「小确幸」,缺乏竞争意识,因此难以进步。目前就读于中兴大学四年级的李姓侨生表示,「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这句话仅适用于老一辈的人或拥有社会经验的人,因自己与身边多数的侨生一样,难以与自己系上的台湾学生熟悉,感觉自己被边缘化。而且据他观察,许多台湾学生在上了大学后就仿佛失去了动力,失去了学习热忱,进而竞争意识也会慢慢褪去,「上大学的日子就变得得过且过了」,最终就容易失去竞争资格,「严格来说,台湾的教学素质高,但学生的素质可能有待加强。」

同学认为,比起马来西亚的大学,台湾高校的教学素质仍是略胜一筹的,「老师能深入浅出的教授知识,也会额外告知一些书上没有的,比较冷门的知识,以及一些目前职场上要求的基本能力,规劝我们提早拥有这些能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台湾是以中文为主要语言的地区,日常生活和课业上均以中文为主,因此除了特定的科目和场合,基本上不太会机会是使用英文,「语言是要经常使用的东西,少用或者不用,程度是会慢慢下降的。」

就读于世新大学的杨姓侨生表示,世新聘请了许多业界教师或经验丰富的讲师,让学生能慢慢地和业界接轨,教学素质之强是毋庸置疑的,但或许是台湾处于一个较安逸舒适的环境,许多人在意的是生活中的小确幸,如此就降低了自己的竞争力,再加上因为许多资源短缺现象和外来产品的竞争,造成许多产业无法完善的发展,「对于社会新鲜人来说会失去很多的机会!」

即将面临求职问题的杨同学表示,由于台湾市场规模小且资源有限,许多企业也有排外的倾向,导致发展上并不是想像中顺利,因此毕业后会考虑转战大陆或是回大马工作,「大陆经济起飞且资源丰富,竞争力强会更让人想积极向上。在台湾4年也接触了不少大陆同学,发现陆生并不像以前刻板印象中的落后及没素质,反之看见的是陆生深厚的学术基地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因此希望能到大陆去学习及发展。

▲实际上,没有最好的大学,只有最适合学生的大学。(图/达志示意图)

就读于政治大学的李姓侨生表示,台湾高校的教育素质仍是非常不错的,但劣势就是使用英文的频率不高,虽然有些课程的课本是英文,但老师仍以中文授课,「不过自己也要负上一定的责任,自身没有去寻找训练英文的其他管道」,毕业后也想留在台湾工作,希望未来能有机会通过外派的方式回到马来西亚。

来自马来西亚的何宜贤目前就读于北京大学四年级,他当初曾同时收到几所台湾高校和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作为扮演着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角色,中国大陆在国际舞台中所参与的国际事务,以及在当中所发挥的国际角色中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所谓自己的「中国方案」,对于想出国留学读国际关系专业的何同学来说,在北京大学能够获得第一手资源,乃至最为前线的亲身体验。

何同学指出,北大聚集了大陆各省份从高考中脱颖而出的状元,与这些人结成好友并共同努力和学习,可从中看到自身的不足,进而不断鞭策自己要努力向上。此外,北大也提供学生许多良好的资源,如何同学曾在2016年的夏天担任「中国-马来西亚回儒文化峰会中」的马方青年代表兼翻译;去年学期期间亦参加了北大校内的模拟联合国大会(AIMUN);还曾在暑假期间远赴澳洲悉尼参加了「哈佛亚洲项目与国际关系专案」(HPAIR),能从这些活动中结识不同国家的青年中及结下深刻友谊,也能开阔视野,增加国际观

实际上,学生选择到何处升学完全是视乎其需要、学业基础和经济背景而做出的选择,对学生而言,没有哪所大学是最好的,只有最适合。因此不应用「教育素质低落」来一竿子打翻,「因材施教」才是最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方式,若用普世标准来衡量每间大学,如此对所有老师及学生们都极其不公。

★图片为版权照片,由达志影像供《ETtoday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达志影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