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血路药注意 食补抗寒禁忌多

许多民众因为中风或是短暂性脑缺血症状,需要长期服用「通血路」的抗凝血药物,医师提醒,服用抗凝血药物的患者,在饮食习惯上得多加注意,避免食物与药物产生交互作用。(本报资料照片)

6旬妇人冬令食补大啖姜母鸭、羊肉炉等药膳料理,不料1个月内身上出现大小不一的瘀青,牙龈也不停出血,就医后才发现所吃的食材与「通血路」的药物发生交互作用。医师提醒,亚洲人的饮食习惯常会使抗凝血剂药效增强或减弱,民众服用此类药物在饮食方面得多注意,若异常出血得立即就医。

这名妇人曾在几年前罹患小中风,病况虽已好转许多,但仍需服用抗凝血药物预防复发,冬天来临时,妇人借由食补暖身,不料却开始瘀青、牙龈异常出血,更有血尿状况,就医后才发现「补过头」,导致抗凝血剂的药效增强,才会出血不止。

抗凝血剂经常被一般民众称为「通血路的」,有心房颤动的患者若使用抗凝血剂,可下降中风风险达60%,抗凝血剂药物也可防止脑血管栓塞及静脉栓塞症。

明华马光中医诊所医师郑鸿强表示,台湾经常以食补的方式抗寒或暖身,但中药里常见的活血补血食材,例如丹参、人参和当归,或是辛辣的洋葱、辣椒等食材,会加强抗凝血剂的药效,导致凝血时间延长、凝血功能不佳,恐会有出血不止的状况。

高雄阮综合医院心脏内科主任林韦丞则表示,亚洲人的饮食习惯经常食用绿色蔬菜,但富含维生素K的绿花椰菜、莴苣等绿色蔬菜,以及肝脏、绿茶或高剂量的维生素C,若摄取过多,都会导致抗凝血剂药效减弱。

林韦丞也提醒,民众若有不明瘀伤、血便、血尿、黑色便、暗色尿、牙龈出血不止等症状,都要尽速就医并请医师调整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