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揭密》防范隐形陆版次贷风暴 北京决心阻断蚂蚁集团IPO

马云网路金融虽号称是科技产品,但实际上是透过网路经营放贷业务大陆金融监管部门对它的管控丝毫不敢放松。(图/网路)

本月初即将进行史上最大规模IPO的蚂蚁集团上市案,突然在其负责人马云被约谈的隔日临时喊停,大陆官方所持的理由是此一大型互联网公司进入金融业务存有潜在的监管与系统风险,令许多投资人一头雾水。但若对比美国2007年发生的次贷危机,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北京此决定的主要原因,它是为了避免发生非金融机构涉入金融业务时产生隐性的系统风险。

规模如此巨大的蚂蚁集团IPO临时喊卡让外界议论纷纷,传言是马云在第上海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的演讲时批评大陆的金融监管阻挠创新,扼杀网路科技发展。相关谈话惹怒了中共最高层,于是决定中止其公开上市程序。但事实上,自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风暴后,大陆对于金融系统风险产生高度警觉,过去数年政府工作报告与经济政策文件当中,曾多次提及要防范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做为政府施政与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

蚂蚁金服改名蚂蚁科技,还是改不了经营金融业务的实质。(图/蚂蚁金服)

蚂蚁集团的业务主体做的其实是「非金融机构」经营「与金融相关的业务」,简单地说,就是网路放贷。它以庞大的网路用户为基础,透过网路使用者消费记录与金融记录(所谓的大数据)做为征信依据,为广大网民提供用于消费的小额信贷。但因为蚂蚁金服不是银行,没有庞大资金来源,因此必须结合传统银行提供资金,蚂蚁金服再从借贷者的利息中扣取约30%的服务费,两方共同完成交易。

这种经营方法看起来有点眼熟。2007年造成金融风暴的公司如房地美、房利美就是以金融仲介方式,让无法以传统方式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人可以经过他们的担保获得资金购买房地产,最后这些仲介商再把房地产的抵押权包装成衍生性金融商品在证券市场出售。这种方式与蚂蚁金服的信贷业务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银行与消费者的中介与担保人,差别在于一个借钱用于购置房地产,另一个借钱用于消费;房利美看上的是出售衍生金融商品的利润,蚂蚁则着眼于股票上市的沽值。

美国的二级贷款2007、2008年引爆金融危后国际清算银行订立了《巴塞尔协议III》,对银行资本充足率、压力测试、市场流动性风险、信贷监管等方面做了新的规定,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对贷放业务有更严格的管理。

马云原是为解决网购的电子支付问题而在2004年创办支付宝,支付宝获得成功后又陆续推出理财平台财宝、消费(校园)贷、芝麻信用等金融业务与信贷产品,但因资本自有率不足与违反金融监管政策遭到央行严厉批评,多项金融业务被迫缩水或停办。2013年推出余额宝、花呗、借呗等多项网红产品。现在的蚂蚁集团被《经济学人》杂志称为世界上最完整的金融科技平台,仅一个App就具有网路支付、转帐、信用卡、消费金融、保险业务与指数基金买卖功能。

虽然马云强调蚂蚁是科技公司,但其信贷业务占业务总量比例很大,到今年6月信贷业务营收已近总营收4成,利润占比将近5成。蚂蚁信贷规模约2.15兆元人民币,只有2%是自有资金,其他是靠从合作的银行取得,资金杠杆比率过高。消费贷款年利率约15%,接近法定民间贷款利率上限15.4%,但其客户信用品质普遍较差。如此一来,经济出现较大波动时,网路信贷公司会立即出现流动性危机,接着拖累与之合作的银行,容易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暴。

专家认为,蚂蚁用于风险控管的大数据,其实没有那么神秘,银行放贷本来就有风险控管手段,使用工具虽然有差异,但风险控管逻辑是相同的。金融这个行业本来就强调风险控管,网路金融是新生事务,运用在金融上必须格外谨慎,「把钱借出去很容易,关键是要怎么把钱收回来?」因此,如果蚂蚁集团还想要重新IPO,大规模推广其网路放贷业务,势必就得按照金融机构的规格来办理,并接受相关规定与监管措施,至于这样是不是就等于要开办一家银行、马云是否办得成?那又是另外一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