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垄断 陆自产可燃冰取芯工具
可燃冰既是诱人能源,但恐加速地球暖化。(CFP)
2018年4月,胜利石油工程公司钻井工艺研究院一片繁忙,技术人员正在为客户中海油订制一批急需交付的专用取芯工具。钻井工具研究所所长裴学良说,这已经是近半年来的第二份合约了,「双方之所以建立起密切的合作,要归功于我们自主研发的取芯工具在南海成功应用的历史性突破。」
中国于2017年在南海成功试采可燃冰,蓝鲸一号钻井平台技惊世界的壮举,让大陆民众扬眉吐气。然而,很少民众知道,中海油海洋石油708深水工程勘探船也几乎同时成功执行了这一任务,并促成了国产可燃冰取芯技术及工具跃入国际先进行列。
技术不能总仰赖国外
2017年5月1日凌晨1时,708船正式举行点火仪式,当火苗被点燃的一瞬,现场掌声雷动,长长的火焰照亮了专案组成员一张张挂满泪水的笑脸,这是高纯度甲烷燃烧才有的颜色。
《科技日报》18日报导,历史惊人的巧合,10年前的5月1日,大陆科学家们借助国外工具,第一次在南海成功采样可燃冰,证实了中国南海蕴藏有丰富的可燃冰资源。就是自那时起,在大陆石油科研院所名录中并不十分抢眼的胜利钻井院,把目光敏锐地投向了海洋。
「可燃冰属于战略资源,不能总依赖国外技术搞勘探开发。」胜利石油工程公司副总经理、时任胜利钻井院院长韩来聚说,国家的需要,就是他们攻关的方向。
工具越小 越是大文章
2007年当时,受制于国外技术封锁,几乎查不到公开资料,没有借鉴,漫无头绪,胜利钻井院工具研发团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五、六年时间里,研发团队没有少走弯路。就在团队一筹莫展之际,忙于另一项专案的裴学良触类旁通,灵感乍现,他和团队成员连夜画出图纸,火速联系加工样品,不出所料,新的系统保压效果出奇地好。
了解井下工具设计的人都十分清楚,「越是小工具,越是大文章。」胜利钻井院钻井工具首席专家吴仲华说,发挥空间受限,采用常规技术难度很大,要实现同样的功能,更是难上加难。
胜利钻井院取芯人用3年时间,成功研发出保温保压取芯装置、带压转移装置、送入回收装置、集气点火装置、冷却装置等一整套工具,全部拥有自主智慧财产权,先后获得25项专利授权。
「如果每个环节的可靠度有99%,那么拥有100个环节的工具可靠度就锐减为36%。」经历了南海探寻可燃冰的裴学良不满足于眼前的成绩,他说,希望工具更短一点,不断简化,无限接近完美。
小 灵 通可燃冰
全称是甲烷气水包合物。可燃冰可以看成是高度压缩的固态天然气。外表上看它像冰霜,从微观上看其分子结构就像一个一个由若干水分子组成的笼子,每个笼子里「关」一个气体分子。目前,可燃冰主要分布在东、西太平洋和大西洋西部边缘,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能源。由于开采困难,海底可燃冰至今仍保存在海底和永久冻土层内。(林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