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化的鹿耕讲堂

李福生

日前,鹿耕讲堂开讲了,公部门邀请相关之学者专家讲座、开放讨论的型态,试图建立一具公民精神的当代书院课程设计以彰显具当代潜能的传统华人文化艺术、提倡东西方人文经典跨文化阅读、观照生命目标,此允为当代政治史上地方乡镇层级自发性的以跨越东西文化视野办理公民书院的首例,首次讲座于五四当天开讲,宋灏教授以阐明身体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基础,知觉感受的复杂性远远超越于感官本身,善用身体知觉将有助于我们对于所居处环境产生某种敏感性,进而成为改善环境的动力来源,此番论点,可谓是提醒民众要善用自身的思考能力,一旦能开发自身思考的潜能,那便能扩大自身的视野,远离「人云亦云」的窠臼,拥有独立判断事件的能力。

英国作家罗素说,感觉显然是我们对世界认识的泉源,把感觉本身就看做是一种认识,这也像是很自然的事,而从知识中排去知觉,是困难的,知识是由基于知觉的行动表现的,此与前述知觉感受的复杂性远远超越于感官本身,显有异取同功之妙,毕竟,知识是感觉的基础,有了充份而正确的知识,也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就好比,若从小教导一个小孩「黑」色是「红」色,那这个小孩获得了不正确的知识,某日,看到他与人争辩「红」色是「黑」色,那就不足为奇了。

事实上,就如同在首次的开讲,宋教授便阐明民间讲学意义在于以能理解的话语与民众进行沟通,所以并不刻意强调晦涩的哲学概念,而是善于从生活环境中举例,说明哲学所关怀者就是人的价值与幸福。这是道出民间讲学的难处,由于参与者知识水平的参差不齐,要讲到参与学员均能有深刻领悟,显有难处,而这就必须要由公部门来审慎的规划讲堂开讲的课程内容,以令参与学员均能有极大之收获。

通常,公部门甚至是私人企业邀请学者专家进行演讲,已是司空见惯之事,不足为奇,鹿耕讲堂比较特殊的是,它是一个开放讨论的讲座,听讲的学员,若有相关的疑问便可立即提出问题,获得解答,这对于自身知识与思想的增进,显有莫大助益,此种可称为「苏格拉底问答式的讲座,远离了经院教育方式,自是开发启迪民间群众思想的良方,理应多多益善。

余秋雨说「艺术,固然不能与世隔绝,但它的立身之本却是超功利的,大量的社会历史内容一旦进入艺术,便受到美的提纯与蒸馏,凝聚成审美语言呼唤人的精神世界。」,此次鹿耕讲堂开讲,毋宁称为启迪民众的思想艺术,可见主办单位用心规划,试图让讲座成为民众的精神食粮,来提升民众的精神内涵,相信,若民众长期参与,入宝山肯定是能满载而归的。

作者李福生,现居彰化县鹿港镇,自由撰稿人。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