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或减法的教育思维

新石

曾经在一篇网路文章中看到东方西方对于教育的不同看法,当中的一项让我很感兴趣,那就是教育加法和减法的不同。

基本上台湾,对于学生的学习,都是用减法的思维来思考,也就是只看没有的,却看不到有的,考了99分,很多人都会看到不足的那一分,从来就没有看到冰山下的那99分,当学生考到了高分却没有得到肯定,反而怀疑自己为什么没有达到完美的境界时,学习变成了一种压力,压力慢慢地会影响学习,这在一般的时候察觉不出来,可是往往到了关键的时候,就会造成失常的原因

在西方,对于学习都是用一种鼓励肯定的方式,从一分开始肯定起,也就是只看有的,不看没有的,就像一个脑性麻痹却拿到博士学位黄美廉女士所曾经讲的:「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一样!

人都是需要肯定支持、在一种爱与接纳当中慢慢去发展潜能,没有人天生能达到完美的境界,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最后才成功的,身为一个教育人或家长是指责批评孩子没有达到的目标,还是肯定他已经完成的努力?

我一向喜欢运动,在运动场上奔驰了这么多年,最后发现一种无关胜败的心态才会赢胜利,那是一种自我肯定不放弃、超越胜败思维的心理素质,很多人赢在这边,更多人是输在这里。

学校发展桌球,常常去外面比赛,在激烈的比赛当中发现这个理论屡试不爽,在一些桌球发展学校的传统中,指责怒骂是常有的事,好像大家也是习以为常,我因为是教育出身,所以就采取了另类的方式,用鼓励加油来对待学生,在我的眼中,比赛也是教育的一部份,学生就是学生,我允许他们有犯错的空间输球权利,因为在挫折教育方面,这也是成功的一部份。

最看不惯的是,有些教练将学生当作自己面子的延伸,赢了理所当然,输了气急败坏,这到底是为了学生的比赛还是自己的面子?站在教育的立场,这种将选手或学生当作自己意志延伸的心态,是我相当不能苟同的一点,我相信也是因为如此,在一些重要的比赛关键时,学生常常因为心理怕被责骂的压力,导致最后将胜利的果实拱手让人,因为不是输给对手,而是输给自己--那怕输被责骂的心理压力

对桌球比赛来讲,分数背后的输赢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其实不能一竿子打翻一条船,像如果是8:11输球的话,是表示赢了8球,输了11球,在这场有输有赢的比赛当中赢少输多,其实还是有赢的部分,身为教练,我只要加强激励赢球数多3球就赢了不是吗?而就哲学上来讲,赢中有输,输中有赢,输赢之间只是大赢小输和小赢大输而已,也没差那么多,如果从教育加法来看,还有努力的空间,如果从教育减法来看的话,一种完美的压力就会上身。

这似乎也可以解释台湾运动选手屡屡在国际关键比赛打摆子的原因,可能一种责备打骂的教育速成了选手的成长,可是慢慢运动提升到了一种心理素质比赛的境界时,这个任督二脉就成了无法跨越的罩门了,反观西方选手,一派轻松、谈笑风生,自自然然地就将胜利拿了去,说是文化的差异也好!说是教育的分别也罢!总之人家总是在最后关头胜券在握,我们就不能不检讨我们长久以来对于教育训练的传统概念。

所以在比赛的过程当中,我用教育的观点来激励学生,打得不好说没关系!打得好就予以加强鼓励,甚至常常将「你打得很好!打得很棒」挂在嘴边!用真诚的赞美和接纳来表达我们的支持,这样的支持常常是成功的,一群打得不怎样的选手,最后黑马打翻了一群人的眼镜,我们的学生没有输给自己,反而愈打愈好,对方的选手输给了自己,心理压力愈来愈大,输赢互换、胜负易位,一下子就看了出来了。

在台湾的教育,常常在过与不及之间钟摆,总是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不是加得太过,就是减得太甚,到最后搞得一塌糊涂,看也看不下去,真正的爱不是溺爱,也不是放任,而是介于中间的栽培引导式的教育爱,该他自己做的就给他自己做,该称赞就称赞,真的在行为上太过份的话还是狠狠地教训一顿,这个分寸很多人都拿捏不准,以致于树木长得歪歪斜斜的,如果是出于爱的话,为什么不敢说出心中想说的话,如果不是出于爱的话,为什么又一天到晚宠着孩子,好像孩子是老太爷一般,在行为上我们要严格要求,在学习上却可以给予更大的宽容和空间,这种松弛之间力道的掌握或许才是我们要去学习的,考不好、打不好,就找到原因,继续给它考好打好就好了,可是如果行为常规道德品性出了问题,就要严厉处理,这是人之大者,一点也马虎不得,不是吗?

●作者新石,宜兰,国小教师。简介表示,这个世界应该更好,所以就把想像的世界透过文字写出来,只要大家相信这个闲居偶得的一点小小观念或想法有成真的可能,这个世界就会慢 慢改变,这就是他的初衷--分享自我、改变世界,至于自己只不过是一个人,一个充满想像浪漫的读书人,似乎是嬉笑怒骂,却是虎啸龙吟,如果以诗来言志就 是:「漫步田光一亩间、前尘往事在眼前、风流潇洒不敢问、特立独行一片天!」。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文章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