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听话」北京已失去耐性 香港普选对台湾的启示
文/林泉忠
在「八三一决定」出炉前,北京当局高调发表了《「一国两制」白皮书》,露骨地凸显「一国」的优越性地位,同时挤压「两制」的空间,揭示了北京对愈来愈「不听话」的香港已失去耐性。在此之前,北京对香港有所克制,主要基于三大原因:一、大陆改革开放初期,香港是「会生金蛋的鸡」;二、「一国两制」是对国际社会的承诺;三、要做给台湾看。然而,「中国崛起」后,这些理由已逐渐消失,包括对台湾的示范作用。考量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势头及台湾「太阳花学运」因素,马英九在「雨伞运动」初期的态度相对温和,直至获得幕僚建议后,他在中山会报中首次将香港民主运动提升到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层面,指出倘若香港无法实现民主普选,将加深台湾民众的反感,拉开两岸的距离,不利两岸关系的推进。到了双十国庆大会,马英九发表「以民主为傲,以台湾为荣」演说时,全面强打「民主牌」,表示坚定支持香港人民争取普选,同时还向对岸呼吁「此时此刻,正是中国大陆走向民主宪政最适当的时机」。习近平上台以来,逐渐从过去的「内紧外松」政策走向「内紧外紧」,首当其冲正是香港。从发表《「一国两制」白皮书》到「八三一决定」,再到「九二六」习近平亲自向台湾重提过去六年不提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中南海的「内紧外紧」显然已延伸至台湾,造成台湾朝野一致的危机感。马英九的国庆演说,摆明就是对习近平政府过度自信的回呛。
▲香港「不听话」北京已失去耐性。(图/视觉中国CFP)如今,北京当局似乎已放弃以「一国两制」来吸引台湾,取而代之的是透过经济力量来左右台湾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是,经过香港「普选」与「雨伞」一役,台湾社会对北京当局的戒心将进一步强化。短期的影响将使「服贸」通过的时间表及与「货贸」的谈判时间表延后;中期影响则是两岸政治谈判的启动益发遥遥无期;而长期的影响则是使台湾对中国大陆的离心力愈来愈大,两岸统一成为不可能。北京当局对香港民主普选特首的实质扼杀,折射出中南海基于惯性的权力思维,并不允许挑战其权力的势力存在,包括任何可能向他说不的地方力量。然而,无法成功整合香港民意,制定出一套长治久安的选举制度,化解日益加深的香港特区政府之管治危机,甚至引发占领街头的运动兴起,使香港陷入长期的政治与社会动荡,因而在历史上留下「治港无方」的骂名;又或是促使台湾「愈走愈远」,造成两岸永久性分离,责任又将如何担当?毋庸置疑,中国权力至上的代价,愈来愈高。
●林泉忠,日本国立东京大学法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国立台湾大学兼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东亚国际关系,侧重中日关系、琉球研究、钓鱼台问题研究、两岸三地关系等。本文出自时报出版新书,【谁是中国人:透视台湾人与香港人的身份认同】。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
★图片为版权照片,由达志影像供《ETNEWS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达志影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
★ 版权声明:图片为版权照片,由CFP视觉中国供《ETNEWS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CFP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