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宇程/提升孩子竞争力,先上体育课!
▲智育成绩挂帅的台湾教育,挤压孩子们的运动时间。(图/记者周宸亘摄)
每周两节的体育课,许多学校会拿来借给「主科」考试、追进度,就算真的上课,同学们也都不积极投入,也因此坐在树荫下聊天也是常见的情形。尤其部分学校放学后强迫晚自习,有些学生则投入大量时间补习,更不可能留时间运动。我们都知道,这是为了「竞争力」。
然而,当我和加拿大的优秀教师 Craig 谈到体育,他描述的却是全然不同的光景。
在加拿大,多数学校体育课受到的重视程度,和英文、数学差不多。加拿大的学校很早下课,下午4点之后「补习」从来不是选项,多数学生都会参加体育校队,有些甚至参加城市代表队。
「学生投入这么多时间运动有什么好处,会让他容易上好大学吗?」Craig一听到我的疑问立刻笑了出来:「当然,绝对!参加运动竞赛不但在申请大学时是加分的条件,如果又是著名运动健将,学校甚至会拿出奖学金积极争取这样的学生。」
我不明白又再提问:「为什么大学这么重视学生的运动经验?如果体育大学就算了,一般大学不应该重视学生的学术表现吗?为什么要吸引有体育长才的学生?」Craig这样回答:「如果教育重视学生长期的『竞争力』,当然就会重视他的体育竞赛经验。」
我更不明白了。
运动,提升职场竞争力
Craig 虽然是一位教师,专门教英文与专业木工,但他同时也是一位运动健将,而且擅长多种运动:橄榄球、田径、举重、健身、高尔夫球以及曲棍球。即使在台湾,他也不曾间断自己的运动爱好。他参与台北的曲棍球运动多年,以前是选手,年纪较大后成为教练。(请参考前两篇和 Craig 对谈后所写的文章: 这一篇 与 这一篇)
从读书到任教,运动的爱好与资历不但带给他极多美好的回忆,也带给他工作上的优势。这是他的亲身经验:「加拿大的学校在遴选教师时,非常重视运动经验。尤其当学校知道我有能力,也有意愿在课余的时间参与校队、指导学生,甚至在城市里的球队打球,他们都非常开心,因为这会对校誉带来很大的好处。」
好,当老师需要有运动能力,那在其他领域呢?Craig 告诉我:「在欧美,体育经验在各行各业都被普遍认为非常有价值。」像是刚卸任的美国总统欧巴马,高中时就是篮球校队,和他亲近的朋友便说,在球场上他是个「杀手」;我在芝加哥大学就读硕士时,我的系主任不但是运动健将,而且年轻时曾进入美国奥运代表队。网路上,也能轻易找到许多文章,讨论极高比例的大公司 CEO皆是运动爱好者,或至少年轻时候是运动员 (连结)。
Craig 强调,欧美的教育体系强调的体育(其实日本亦然),绝不是盲目的风潮,体育能教学生许多课本无法教,但却极为重要的事。
▲别以为撑竿跳这类的田径运动无聊至极,事实上这是种挑战自我的磨练。(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运动,磨练强大耐力
首先,体育的培训过程也会同时培养毅力,因为没有任何一种运动是可以「速成」的,所有运动员都需要长期培养心肺耐力、肌肉爆发力,而且如果无法持之以恒,体能随时会滑落。而且运动需要自律,长期磨练技巧,例如篮球需要大量投射、运球、切传的练习,而且不能停辍。
此外,大量运动竞赛需要精准度,无论是射箭、篮球、棒球、高尔夫、足球。这些需要精准的运动,就需要练习专注力,而且常常是激烈的跑动、竞争压力之下的全神贯注。
在运动竞赛中,常会练习快速反应与判断:究竟对手是会切入还是要远投?自己拿到球后,要传给外线射手还是内线中锋……
运动竞赛要求选手全力以赴,争取胜利和光荣,但在此同时,又要严守规则、保持风度。即使拚尽全力后仍以失败结束,也要坦然接受、恭贺对手。
和 Craig 聊到田径项目时(例如跑步、跳远、铁饼),我坦承自己不理解为什么这些无聊的项目在欧美这么风行。他告诉我:「这些项目都是人类最单纯的自我挑战:跑更快、跳更高、投更远…… 田径运动培养的就是一种超越自我、追求精进的精神。」
运动选手的培养过程,同时在锻炼毅力、耐力、自律、专注、精准度、快速反应、全力以赴、严守规则、追求精进等,这些都是人格特质。Craig 告诉我:「欧美普遍认为,运动竞赛训练出来的个人特质,就是一个专业者该具备的特质。」
值得一提的,就是在自我的精进与要求之外,Craig更强调体育经验带给运动员另一层次的培养,那就是团队精神。
运动,培养团队精神
任何有工作经验的人都非常清楚,无论是希望公司茁壮,或是希望职场成为高效能的环境,都需要形成紧密的团队。无论是否有别人注意到,都必须在自己的岗位上全力以赴,甚至自动自发的协助他人,真诚、信任、成全、尊重的对待部属或同事。
相对的,若员工勾心斗角、争功诿过,一个公司即使不失败,也将走向效率低落、变成折磨人的刑室。我一次又一次的听到朋友从公司离职,不是因为薪水问题,而是因为办公室政治,人与人之间缺乏尊重,相互争夺资源与权力。
在学校,大部分的课业学习、技术培训,都是个人的事。无论是演说技巧还是报告成绩,就连进入哪个学校都是自己挣来的,也自己带走。只有在体育之中,选手在密集的训练之下成为团队,在争取胜利时融为一体,传导掩护、分进合击,在胜利或失败时也一同承担。
Craig 强调:「并不是只要一起运动就会成为团队,那是一个非常需要学习的历程。我发现亚洲球队的运作,和加拿大球队就很不同。亚洲球队常常看到有能力卓越的高手,拚尽全力单干;但加拿大球队风格就更注意求员的密切合作,更多传球、更多彼此配合,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风格和文化。」
▲团队运动强调的并非个人表现,而是放下自我追求团队的密切合作。(图/达志影像)
运动,找到自我最大价值
运动带来的好处,远不只我们讨论的这些。例如,运动带给欧美社会多元风气。从学校开始,学生就知道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优秀能力,任何人都有可能找到发挥最大价值的定位。相对的,一个独尊学术能力的教育体制,某些学生就是被不断告知:你是没用的,你没才能,没有未来。
即使我们单讲运动对「竞争力」带来的助益,就可以洋洋洒洒的写这么多。但我们今日教育环境中对「竞争力」的认知,却往往还停留在知识堆砌、考试成绩、个人学历。
今日的职场里,竞争力明显不只是知识的贮藏,还是工作上的直觉态度;竞争力显然不能端靠一盘散沙的个人,也不能靠上令下从的权力体系。我们需要的,是平等的个人,在自主的前提下积极合作。如果这是真相,今日的学生该花多少时间补习,该花多少时间运动?这个问题可得好好想想!
相关文章
谢宇程/不知怎么教孩子,就跟着他一起学吧
●谢宇程,专栏作家,以上言论不代表公司立场。88 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