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死刑辯論 如失衡天秤
宪法法庭昨天论战死刑存废议题,堪称世纪之辩。图/联合报系资料照片
台湾死刑存废争议数十年,社会迟迟没有共识,每当重大刑案发生,死刑议题都会再被拿出来讨论;宪法法庭昨天论战死刑存废议题,堪称世纪之辩,也可谓是台湾最接近废死的一刻,从多位大法官提问的问题,心证明显,司法权若不知自我节制,如同失衡的天秤,真能一锤定音?
近期新北少年割喉案被害家属声明反对废死,以免让少数人为所欲为、有恃无恐;恶质保母虐杀「剀剀」案更让逾两万人连署虐童致死唯一死刑,可看出我国民意仍不赞成废死,大法官真能忽略这些声音?
过去大法官曾在释字一九四号、二六三号、四七六号解释皆认为合宪,废死团体仍不放弃,持续替死刑犯声请释宪救济,成为死囚技术性拖延执行的手段。
死刑存废不只攸关死囚人权,被害人家属的心声也应受到同等重视,为了达成废死的乌托邦,律师团在声请释宪理由提及被害人的人权应由「国家」透过完善补偿与救助管道来保障,但被害者被残忍杀害的刹那,人权早已灰飞烟灭,国家如何来得及保护?
被害者的生命已逝,无法捍卫自身权益,从宪法法庭昨天发言内容及大法官的问题,被害家属发声的机会相对微弱,整场言词辩论宛如一个严重失衡的天秤。
逾八成民众不赞成死刑,民意却敌不过「人权」,蔡英文政府认为废死是普世价值,却不敢明讲废死是政策目标,不过从提名赞成废死的大法官,终审法院替判死设下严苛门槛,法务部以「自订」的执行规则暂缓执行死刑,不难看出政府的态度。
若废死是政策未来走向,政府应该建立完善配套制度后,再透过行政、立法程序废死;不敢承担废死的政治责任就甩锅给司法,绝对逃不过人民的骂声。
法务部代表在宪法法庭上直言,死刑是让被告为自己犯下的罪刑负责,宪政价值的天秤不该一昧偏向被告人权。若大法官只想积极为民众示范所谓的宪法教育,人民只能被迫接受?